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安化话属于益阳话的一个分支,它是安化梅山文化的载体。 1目前全国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以及南方的吴语区、湘语区、闽语区、客语区、粤语区、赣语区。在北方方言区里有两个官话区:西南官话区和江淮官话区。官话区在词汇上与北方话区别小,但读音区别明显。 湘语区分为老湘语和新湘语两个区。长沙、株洲、湘潭、益阳为新湘语区。安化位于资水中游,东与桃江、宁乡接壤,南与涟源、新化毗邻,西与溆浦、沅陵交界,北与常德、桃源相连。从方言角度讲,安化东靠益阳方言,南面与老湘语区相邻,西、北与西南官话交界。因为,安化三面被非益阳话包围,互相交融、渗透,使得安化话虽然在整体上算益阳话,但其读音、词汇的状况更显复杂,甚至在其内部也存在互通难题。 要晓得安化话的形成,先得了解安化县的政治与人口历史。 秦统一天下前,安化之地属于“九州”之中的荆州,基本上属于无政府状态。公元前年,秦并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益阳置县,安化之地属长沙郡益阳县。后来,益阳县属过长沙国、衡阳郡、潭州,而安化与益阳县的关系不变。这是安化话与益阳话的早期关系。 晚唐时,藩镇割据,梅山土著民起而攻州县,反统治。光启(—)年间,梅山“为蛮所据”,“不听朝命,不服州统、不为县辖,不与中国通”。当时的安化地域属于“梅山蛮地”,人也称为“梅山蛮”。唐末、五代至北宋中期又处于无政府状态。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朝廷遣章惇开梅山,置安化、新化两县。安化县隶属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安化与益阳并列为县,不再隶属。 年6月28日,安化解放。8月,益阳专区成立,安化属益阳专(地)区。年3月,撤销益阳地区,建立地级益阳市,安化属益阳市至今。 2上古时期,安化土地上生活的主要有三苗、瑶人、百越、虎方人、楚人、巴人和濮人。 清同治《安化县志》记载:“章子厚(章惇)开梅山,民皆逃奔宁邵等县。”“宁邵”指今新宁、绥宁、邵阳等地。我以为这场战乱的前、中、后民都有逃亡,否则不会用“皆”。于是,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朝廷下诏“移江右之民,以实梅山,不分老少,不分宦民,不分贵富,五丁抽二,三丁抽一”(《梅山客户》)。而明初的“江西填湖广”,安化一县也迁来了数十个姓。 《安化县志》称“新著籍者,强半江右人”,即超过半数人口来自江西。按入境时间分:建县前5姓(唐1姓,五代4姓),宋代入境27姓,元代入境20姓,明代入境58姓,清代入境14姓。而唐至元入境的始迁祖,52姓中直接、间接由江西迁入的41姓,占了近80%。其中有19姓由泰和县迁来。 可以看出,安化入境移民潮,主要是两个:一是置县之初;二是“江西填湖广”时。而益阳县的入境移民潮只有“江西填湖广”。 因为湖南人多是江西移民的后裔,研究湖南文化,先得了解江西文化,而研究安化的梅山文化,更具体点,就一定得了解江西吉安的“庐陵文化”。吉安古称庐陵,曾是江西的文化中心,历史上出过个进士,24个状元,作为古代州府,科举成绩排江西第一、全国第四,号称“文章节义之邦”。吉安出的顶尖人才有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杨士奇、解缙等。其中《安化县志》里提到的泰和县,出过名进士、名举人,其中有3名状元、4名榜眼、4名探花。须知,整个湖南,科举历史上只出过5个状元。 一查地图,吉安(尤其是泰和)与安化所处位置非常相似。只是赣江换成了资江。 平时,人们所言的梅山文化,按我的理解,并不是梅山的古人创造的文化,而是居于梅山地区的江西移民后来上千年创造的文化。这种文化与江西吉安的“庐陵文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具有移植性。 据史料统计,自宋到清,安化通过科举考中进士14人,举人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有: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绕典、著名书法家黄自元。安化文化起步较晚,但后来的发展势头非常好。 我以为梅山文化是在低物质环境下创造出来的高精神文化。梅山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崇文尚儒。安化其余的优良品质都是由崇文尚儒延伸出来的。 3益阳话就是明初的赣语。赣语的来源是两个:吴语西渐、北语来下。而不论吴语还是北方话,都共同指向洛阳话。 洛阳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首都,唐朝当过东都,是中原文化的中心,洛阳话也一直被当作“中原正音”。西晋末年(公元年),发生“八王之乱”,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都城洛阳,是谓“五胡乱华”。然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室,为晋元帝,史称东晋。而西晋的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以及大批平民随之南迁,在长江中下游出现了很多侨乡。东晋最有名的“王谢”世族,就是这样南下的。晋朝人口的这次整体性(也称为板块式)迁徙,带来了强势的中原文化。刚烈骁悍的古吴越精神被儒化,上古吴语也蜕变成了中古吴语。东晋及宋齐梁陈五朝的官话虽名为“金陵雅言”,其实是洛阳话。 另一次大迁徙发生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公元年)。宋王室成员全部被金掳去北方,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今杭州),重建宋室,是谓南宋。与此同时,大批中原贵族和平民追随宋室南来。北宋虽都开封,但官话是洛阳话。南宋虽都杭州,官话仍是洛阳话。 江西文化开发较早,在宋朝达到顶峰。两宋的位宰相中,江西人占15位,仅次于河南(20)、浙江(19)。而河南和浙江是两宋的首都所在地。文学的“唐宋八大家”中,宋代6位里江西人占一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益阳在明初接收移民是整体性的,江西移民的文化优势让他们的赣语覆盖了原有的方言。益阳话就是六百多年前的赣语,只因益阳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让方言完整保留至今了。 开梅山前的安化人讲的应是古楚语(在老湘语区多有保留),开梅之后属于长沙郡,与长沙语系的宁乡话交接,安化话趋近宁乡话。新中国以后,隶属益阳地区(益阳市),与益阳话交流更多,如今基本词汇与益阳相同,只保留了个别楚词、楚音。 这里有一个问题:益阳人讲现在的赣语之前讲的什么话呢?讲的就是宁乡话。那时长沙与洞庭湖之间都是讲这种楚语与长沙话杂交出来的话。只是在强势的赣语面前,这种方言一下退出益阳(含今桃江)、沅江,缩到了宁乡。 安化话“十里不同音”,一方面因为山区容易形成分隔的方言岛,另一方面受保留下来的楚语与渗透进来的西南官话的影响。 安化话往往以“咯些些兀些些,或若或若囝把戏”来形容。以“咯”“兀”表示普通话“这”“那”为益阳话特征词,“些”“或若”“囝”为古楚语遗存。其中的“或若”,与桃江的“冇间”,益阳的“现话(的)”同义。 作者简介谢国芳,益阳日报社高级编辑。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一直从事教育、新闻工作。近年在益阳日报上主持《如此说来》栏目(现改名为《寻根说字》),专门探讨益阳方言的语汇源流。该栏目曾获得湖南省新闻奖,至今已历四年,刊发方言文化随笔约十五万字。有兴趣者可儿童白癜风能治愈吗海口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