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一艘渔船,就能获取水中的丰收。人民网记者李芳森摄

人民网益阳11月24日电(李芳森、徐钢)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一场“水上丰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叶扁舟、两人协作,便能从水里捞起一只只大闸蟹。

村民正在收获大闸蟹。人民网记者李芳森摄

渔船向丰收前进。徐钢摄

村民在运送捕获的大闸蟹。人民网记者李芳森摄

大通湖大闸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十大名蟹”之列,这也让这场丰收,“含金量”十足。

丰收背后,更是大通湖一号工程——“大湖治理”的成果所在。年,益阳市围绕“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推进大通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审时度势,将沿湖米范围内余亩精养鱼塘转型,发展“水草+大闸蟹”生态综合养殖。从大通湖引水至鱼塘,种上水草,模拟大通湖水生态环境。

村民在固定大闸蟹。人民网记者李芳森摄

大闸蟹打包好后,就能进入市场销售。人民网记者李芳森摄

大闸蟹以螺蚌、小鱼、小虾为食,养殖过程不投放饲料,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苦草等水草可为大闸蟹遮阴,有效吸收大闸蟹排泄物中的氮磷,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近两年,蟹塘水质保持在Ⅳ类以上。

大通湖大闸蟹养殖基地。人民网记者李芳森摄

目前,大通湖区大闸蟹养殖面积达1.6万亩,大闸蟹销往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出口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产量预计吨,综合产值达5亿元。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yangzx.com/yyszx/133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