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感科科长刘宇辉(右一)检查门诊预检分诊工作。 刘宇辉坐在桌前,阅读防疫相关书籍。 红网时刻记者王新凤通讯员叶琳益阳报道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要关头,医院不能失守。因此,防患于未“染”的感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的刘宇辉也成了全院医疗、管理人员眼巴巴凝望着的那个人。 然而,疫情形势的严峻程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即使像刘宇辉这样的“行家里手”,也实实在在感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能及时总结、部署,为了能弥补任何一个细小的隐患,他常常是白天跑现场,晚上开科会,还要及时组织学习、领会上级文件和通知......就像一个上紧发条的“陀螺”,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刘宇辉持续了整整一个多月。 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 1月24日,益阳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而在此之前,刘宇辉早已投入到了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来。 “春节前几天,我已经意识到疫情不仅仅是武汉的事情,已经威胁到全国了。”出于职业的敏感,刘宇辉很早就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是一场“硬战”。 不同于其他科室,院感科的主要职责是用专业的能力,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风险,预防疾病的传播。根据具体的工作要求,刘宇辉对就诊流程做了专门的设计,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感控管理三大法宝,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当前,医务人员的防护以及医疗卫生管理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刘宇辉如是说。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明确的工作目标,无论学习培训、检查指导、调查反馈、监测分析等桩桩件件的工作如何繁杂,他所带领的院感团队始终沉稳应对、忙而不乱。 疫情防控战全面打响之后,刘宇辉又根据科室特点对全院各岗位职工进行新冠肺炎院感防控知识分层次培训,并指导医疗废物收集专职人员做好职业防护,进一步优化医疗废物、医用织物收集流程,指导卫生员进行环境物表消毒并规范记录。 从防疫布控到流程设计,从预案设置到规范防治,防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步执行,刘宇辉心中都了如指掌。他带领科室人员始终坚守在防控第一线,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发热门诊、传染科、预检分诊、急诊分诊、隔离病房等重点科室更是频频驻足。 同时,刘宇辉还担任市级疫情防控物资鉴定专家组成员,配合益阳市卫健委多次奔赴市、县、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集中隔离观察点进行督查,参与布局流程、动线走向的设计,消毒隔离及人员自身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等现场培训和指导。 为医务人员提供足够的“子弹”和“钢盔” 在疫情防控中,防护物资紧缺是面临的又一难题,严谨细心的刘宇辉得到了院领导和各部门的信任,医院指定他负责各种防护物资的调配和发放。记者采访时,刘宇辉感慨地说:“我从没有这么抠过”。 结合全院各科室的工作特点,刘宇辉对不同科室防护用品的需求进行了科学的判断和评估,合理分配防护用品。确保了在物资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在保证重点部门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的同时,医院日常诊疗工作造成影响,做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 让刘宇辉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年二十九那天,医院整个库房防护资源十分紧缺,普通口罩库存为零。 为了给疫情一线医务人员提供足够的“子弹”和“钢盔”,让他们在疫情前线打得放心,打得安心。当晚,刘宇辉和科室其他成员连夜从河南等地筹措物资,医院。 收完最后一笔物资,已是次日上午十点多钟,忙活了一个晚上,几个人早已饥肠辘辘,便匆匆煮了几个鸡蛋当早餐。 据刘宇辉回忆,当天他们共采购了近十万只口罩以及少量防护服,由于用得急,这批防护物资连入库手续都没办,直接发放到各个科室。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五才渐渐好转。 让病毒无处遁形让医护工作者“百毒不侵” 在医院里,刘宇辉是一个尽职尽责的院感科负责人,但在家庭中,刘宇辉却是一名“不合格”的丈夫、父亲和儿子。 疫情防控期间,刘宇辉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几乎每天晚上都来院参与物资调度和会诊工作,春节前后岳父身体不好,他也没有时间照顾,一心扑在抗“疫”工作上。 一天晚上,刘宇辉加班到11点,回到家后洗了个热水澡,正准备上床睡觉,电话铃响了,是一个值班医生打来的,对方似乎有些着急,医院转了一个发烧的病人过来。 听到“发烧”两个字,刘宇辉赶忙穿好衣服,医院,迅速备齐所需防护物资。等到一切工作忙完后,回到家中,已是凌晨两三点钟,妻子嗔怪道:“干脆以后你就自己睡客厅去算了,搞得一家人都睡不好。” “对于家人,我确实没有很多时间陪伴他们,等这次疫情结束后,我再补偿他们吧。”刘宇辉说,他们所在的是一条隐形的“战线”,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敌人”,夜以继日的奔忙和守护,只为让病毒无处遁形,让医护工作者“百毒不侵”。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yangzx.com/yyszx/131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