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3个蔬菜合作社成立后,矛盾纠纷能在社内得到解决。”10月29日,走进南县浪拔湖镇红星村,该镇党委委员、政法书记晏迎辉告诉记者,为建设法治乡村,红星村在“南县朝晖”“南县秋燕”“南县乐飞”3个蔬菜合作社设立专了“调解工作室”,由理事轮流坐班值守,随时随地化解社员之间因生产生活产生的矛盾纠纷。3年来,共受理矛盾纠纷起,调解成功率达%。 近年来,我市沿着法治建设道路砥砺前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走出一条特色法治乡村建设之路,有效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障了乡村改革发展,增进了民生福祉。 完善地方立法 积极推动乡村改革发展法治化 “出台《益阳市安化黑茶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后,外地不法商人再不敢冒用安化黑茶这块牌子。”8月中旬,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干部来益阳调研立法工作时,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立生在向调研组汇报工作时说。 我市紧扣立法保障不足的实际,在加强涉农领域立法、规范村民建房、防治乡村污染等方面相继出台一批助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如《益阳市安化黑茶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继承和弘扬安化黑茶文化,促进黑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全省率先出台的《益阳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最大力度保护了耕地,最大限度简化了手续,最大程度理顺了管理体制,有效遏制了违法占用耕地建房乱象;出台的《益阳市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为推进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发展,保护和改善养殖区域生态环境提供了法治遵循。 创新普法方式 不断提高乡村普法工作实效性 “花鼓唱响矫正法,大家听我说仔细,社矫新法要实施,二零二零七月起。”南县武圣宫镇等伴洲村的李娭毑是个十足的戏迷,听过“村村响”播放的《社区矫正法听我说》花鼓戏后,茶余饭后总要跟邻居来上这么两段。花鼓戏在南县历史悠久,通俗易懂。南县将法治元素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相继推出《走在阳光路上》《社区矫正法听我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花鼓戏。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普法方式,切实提高普法实效,倾力打造“和为贵”精品电视法治栏目、全国首档电视系列法治情景剧《万事和为贵》、微电影《回归》《春风化雨》等法治文艺名牌精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更好地推进“精准普法”,提高“有效普法率”,突出乡村普法重点人员,突出乡村普法重点内容,突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 强化法律服务 切实增强乡村群众法治获得感 “周律师您好,请问您的电话是多少?我想咨询一些工伤方面的法律问题。”安化县冷市镇家兴村村民曾某在该村“法律顾问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