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百年老街太平街,街口不远处的一间几平米的小秤店吸引了我的目光,走上前去,一个老人在精心制作一杆小杆秤。秤盘没有巴掌大,秤杆没有筷子长,细看店里,各式大小杆秤琳琅满目,大的秤杆有两米多长,小的仅有绣花针般粗细,这里可说是秤的世家。 我与老人攀谈起来,讲话中听出他是益阳安化口音,便表明了老乡身份。听说是老乡,他的话闸子也打开了,聊得最多的当然是秤和他的制秤史。 在长沙太平街扎根的称匠,益阳名人文志飞 古老的太平街特显繁华人潮涌动 老人叫文志飞,益阳安化梅城人,今年67岁了。13岁时就跟着父亲学做秤,16岁就挑着小小的秤担走街串巷。23岁时,文志飞凭着父辈倾囊相授的做秤技术从安化大山来到长沙谋生,并很快以他精湛的手艺在太平街立足,至今40多年了。40多年里,他已制作了13万多杆秤,最小的是能称头发丝的秤。前几年他还在湖南卫视的节目上,拎着一手指般长短,针般粗细的杆秤,将一撮头发称得分毫不差。临走时,主持人汪涵抱拳对他说这要做成纯金的,那绝对是好卖的艺术品。他最得意的是曾有一位德国科学家慕名前来长沙调查研究他的杆秤制作技艺,回国后写成了一本介绍中国杆秤的专著,有外国人为他著书立了传。他还指着墙上贴满的报刊说,这些都是媒体采访的报道,连中央电视台也来采访报道过,也是很有名气的益阳人了。 文志飞小小的秤店经常吸引着路人停下脚步瞩目观看 文志飞的店铺虽小,但杆秤琳琅满目,款式多样 话聊中他不停地说,做秤就是做良心,生意讲的是良心,每个行业都一样。“秤由三部分组成,在古代,秤砣代表着正义,秤杆代表着公平,而秤盘则预示着良心。”作为民间日用称重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从前杆秤叫权衡,所谓的“权”就是秤锤,所谓的“衡”就是秤杆。别看一杆杆秤,制做的工序很繁杂,有多道。要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分级、装钩、打眼、磨光、校正等。从一把普通的小秤到一把能称重上百斤的大秤,文志飞少则需花一天,多则要花三.四天时间。制秤虽然繁琐,加之现行生意又不好,但他觉得这是“秤心如意”的事业,他一直坚持下来。他说,“在古代,杆秤还是男女婚嫁的一种信物,男女嫁娶时掀盖头用的就是木秤的秤杆。古时制秤是有讲究的,称重的提手要制成红绿两色,红代表男,绿代表女,由于秤和秤砣是一整套衡器,两者一组合,便产生了‘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说法,用秤掀盖头,更是掺杂着男女希望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制作杆秤是工匠精神的细致活,每道工序要求半点马虎不得,他在精心刻量秤星 每杆新秤都要精心调制,不准的秤决不出售是他经营的原则 店铺中摆放的各式老称,让人们更了解秤的历史和式样 文志飞40多年制秤人生一直坚守古老行当的职业道德和操守,80年代初,一次有人带着元钱找到文志飞,要做一支到农村收稻谷短斤少两的黑称,被他一顿训斥。他说,十六进制的中国古秤,秤杆上的16颗星就代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再请来福禄寿三颗星,如果做生意的人动坏心眼缺斤少两,缺一两就少福,缺二两就没禄,缺三两的话,福禄寿都没了,一时占了便宜却影响了一辈子的好命,有什么用呢。 一杆上了电视的大杆称放在街头让不少游人都要过把瘾 文志飞在制作精美的小杆秤 文志飞刚到太平街时,这里还有四家手工制秤的店铺,但如今只剩他一家了。40年来他见证了太平街的变迁,更经历了手工制秤这一古老行业的荣衰。他已成了太平街上最后的制秤人。 说他是名人当之无愧,他受邀湖南卫视越策越开心栏目与主持人汪涵共作节目,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他有很多采访报道 桂志强赞赏 长按北京比较好的实惠的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