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首先我解释下,我就是个纸上谈兵半个知识分子,谈不上是什么建言献策,更非论文大策,顶多是随笔而已,是以我生长在资阳区三十年的经历,说一点自己的看法,正式献策论文有待某些人觉得我抛砖引玉有些道理,如果能做成点事,那我也很欣慰了。

九十年代地改区之后,资阳区让位于益阳市整体经济的发展,将市中心从大码头搬迁至桃花仑,从此三十年始终处于落后地位,如今大码头人烟稀少,加上棚改拆迁,更是雪上加霜,人流量不足往日五成,现大多聚集在北站、贺家桥和桥北东面,政府似乎一直未能找到资阳区的定位,为政绩考核,做足了美化工程,譬如拆环鹅羊池商铺,填塘成广场,路面是干净了,但仅便于养老:跳广场舞,坐池塘边的空板凳,加上前面一棚改,三益街沿线到冷库路口只剩下老头老太太,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虽然有小学初中环绕其中,但大多流向北去的高档小区,六初后门一开,接送潮如秋风扫落叶,一下子金花湖路又恢复了空空荡荡。

我是从90年代在资阳区长大的,这之前和之后的差距我是切身感受的,对此我提出了以下三项提振经济的策略,仅供参考。

一、定位问题:

我没有经过调查,这些数据有待补充,但根据我的判断,老龄人口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年轻人开始向外流失,中年人或由于改善生活环境,或棚改,都流向了市中心和赫山区居住,想要留住人口,先要考虑现有人口的结构。

目前河堤工程已经基本完毕,沿河的旧居民楼已经扫荡一空,砖石野草横生已经两三年了,至今无任何迹象表明从明清古道前方,到一桥桥洞(步行街尾部)长达几公里的区域未来究竟做何定位。

如果是做房地产,本人表示相当不认同,资阳区居民已经对房屋要求饱和,如果再建高楼,只会造成区域空心化,即大家手里拿着房子投资,人却住在对岸,如今经济形式和消费能力已经对房地产制约相当大,政策也同时约束,起不到提振经济的作用,反而使得地方债务、基建债务飙升,不利于经济发展。

我认为,在如此广大区域,应该找准自己未来的定位。未来是老龄人口占比越来越大的结构与社会,如将资阳区定位为“养老型家园”,也未尝不可,毕竟所有人都说资阳区适合生活,如果将这数平方公里的地方利用起来,沿河这一部分全部建设成风格各异,规模大大小小的养老院,用以接纳全市老龄人口,那么养老这一块的需求将十分大。

目前全市养老经济还未曾成型,养老院也相对分散,借助沿河的风景线,让老人家有一个颐养天年,景色优美的养老家园,何尝不可?养老产业现在已经变成了朝阳产业,定位为“养老型区域”,是最合适不过的。

河堤长带如建设成养老设施,可以用石头封闭至桥头下坡的所有路段,不能行轿车,以保证老人与其他人散步的安全。

二、小商品经济:

以前市区的人嘲笑资阳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擦鞋,炒瓜子,慢慢游”,其实资阳区完全可以发展小商品经济,甚至是地摊经济的模式,而不是专门为了政绩、文明城市搞得光溜溜的,没有人,只有光溜溜的广场,那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中央已经放宽了对地摊的管控,相对没有此政策出台前,桥南秀峰公园的夜市不也是一步步兴旺起来的吗?相对于黑糊糊整洁的一塌糊涂的资阳区,情何以堪?休闲娱乐的河堤比桥南不知道美多少,还有名胜古迹为伴,散步的人都喜欢去,但对河的人怎么想?散步虽好,东西便宜,但我不想来回跑啊!

我认为,小商品经济才是资阳区找准经济活跃的一个切入点,君不见曾经批发市场,北大门的繁荣,君不见巷弄间的人间烟火,君不见环鹅羊池的休闲与放声歌唱,君不见鹅羊池两旁密集的小吃摊,为什么要一刀切全扫光?就为了表面好看?

廉价实用随手可得的小商品经济,是活跃一个区经济的最好办法,首先可以实地考察,用小区域划块来进行试点,比如在一桥下用科学管理模式发展一定的夜市,现在初具规模,但仍然免不了脏乱差,进行试点后延用管理模式,再专门划块进行稍大一点规模的夜市摆摊,地段选用交通较为方便的地方。毕竟金山路那个夜市一起来,车辆行人水泄不通,实际上交通很不便,资阳区有交通的优势,为何不能发展同样的夜市经济呢?

另外,我认为应该大力扶持实体经济门店,在合理的区域建构相应的商业门店,形成一个个的商业圈,不能说只为了美观,大家一拆了之,把资阳区的实体店搞得支离破碎,东一个西一个,根本构筑不了完整的圈子,大多集中在步行街,其他地方都稀稀拉拉,我个人建议,恢复环鹅羊池的上下层门店,试点在资阳区公安局对面区域那个池塘逐步试点建设,也很便于公安城管和交通的管理,再去考虑逐步扩建门店,以政府补贴,低租金吸引个体户投资,这样也会增强商品、经济的流动性,毕竟经济形式在这里,更需要流动性来填补。

三、整合大量荒芜资源:

据我目前所看到的,在资阳区很多地方都有很多拆迁了之后空余了多年的土地,譬如大汉资江城旁,生活圈子实在匮乏,土地却在闲置,很便于养老院或门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三桥和五桥中间白白浪费这么好的商业资源实在可惜。

在这个地理位置上,应该多加利用,可以发展旅游项目,建设停车场,看一看沿江风光,名胜宝塔,划一些垂钓区,或者建设成完整的商业圈,或者打造养老院的项目都是可以的。

在学门口到三桥的路途里,包含着以前的东门口等等,老三中的校门,复古的巷子,有古迹易宅,有老城墙,有文昌阁,应该整合在一起,发展出特色的老益阳风味,可以沿街开设一些古董店,老文具书籍店,泡菜怀旧小吃店,怀旧风情清吧等等都是可以的,变成河堤沿街下的一道风景线,更何况资江明珠下面有大量的闲置门面已经建在一边了,另一边也不难。

如果在学门口到三桥建设系统性连贯的古味益阳一条街,也可以合理安排电动四轮车的运营服务,使得那些难以管理的电动车改造成低速敞篷车进行代步服务,收取一定管理费,也解了资阳区所面临的顽疾——慢慢游横行,这就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

同理,这样的规划也可以用于大水坪、石码头后面明清古巷的建设,使之开发成复古的商业街,将山清水秀的资阳青龙洲与旅游项目链接起来,再配合环鹅羊池的小商品或小吃门店为一体形成生活圈,这样余下的空地就可以建设成商品住宅,去满足未来想留在资阳区,想生活在资阳区的人去住。

资阳区建设成丰富的生活与旅游圈子后,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机会,有年轻人就有朝气,更加督促了教育的向好,生活、旅游、养老、教育将会完全整合。

最后:

资阳区的发展不能是一拆了之,一美了之,人始终是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人的美山善水也只能等闲嗟叹。有些历史文物应该保留,去还原他们曾经的特色,让人去回味曾经的大码头,曾经的老益阳。

我作为半个知识分子,作为生活在老益阳几十年的人,深感资阳区需要有自己的发展与方向,老益阳,就突出一个老字,怀旧与复古,本来就是扎根在这里生活的人的青春与回望,也是他们迟暮之年最好的归宿。打拼在外,落叶归根,遥望河堤边夕阳缓缓沉落,想必也能愉快的终老吧!

这只是我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纯属有感而发,请大家不要见笑,谢谢。这些都需要施政者的智慧,政府的考量。

华彩文艺传媒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yangzx.com/yysxc/70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