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4118.html 茶以悦己,茶以贵人。 这几日是武夷山最热闹的时节,天下茶人共赴,游客数量会达到武夷山常住人口的10倍以上,不可不谓之中国茶业新景观。正好,小编这儿有一份详尽的资料,对于北方茶友和非资深茶人,做茶旅的攻略那是足够足够的了。文章比较长,小编觉得最精彩的在后面,是武夷岩茶制茶大师群体像,你细细阅读。 “茶悦长安”的访谈 十一期间,西安古道茶城草屋间发起了首期“探秘武夷山茶之旅”活动。回来后,茶旅成员陆续受邀来到陕西广电FM.8《茶悦长安》节目,给大家分享此次前去武夷山的一些经历和见闻。访谈其实更有现场感,就跟回来交作业一样,有心理活动,更真实,更有情景。这些成员其实和你一样,也不是每天把岩茶当口粮,都是站在外围看武夷岩茶,说的未必都全对,你就想象成自己好了。但有些观点和描述还是非常典型和有趣的,也值得武夷山茶界去研究。 以下为文字记录版: ?上半场 主持人:先来问下李老师此次去武夷山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没有梳理出来武夷岩茶发展的脉络? 李老师(李连源,独立文化学者、资深茶评人):脉络要慢慢地去梳理,但是脑子里对武夷岩茶有点印象。因为咱们之前研究的方向是以陕茶为主,其次是以陕西生产的泾阳茯茶为主,其次才是全国各地的茶。我接触岩茶的时间虽然早,但是对岩茶的研究的比较晚。在之前呢,也是只是一个粗概念。但是这一次的武夷山之行让我对岩茶才有了更深刻或者叫更近一步的认识。岩茶真的不同于我们的陕茶,它的浓烈程度和醇厚的茶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持人:大家这会儿可能看不到李老师提到茶汤的时候脸上洋溢出的幸福表情。那潘总这次到武夷山都去了哪些地方?都有哪些收获呢?潘总(潘春阳,古道茶城总经理):这一次我们几个人去武夷山主要针对的是茶的产区。这个产区可能一般人的话找不见,只有我们这些经常经营茶的人能找见。武夷山这个地方海拔比较高,关键是空气也比较好。茶主要产在三坑两涧和桐木关这两大产茶区。实际上这个岩茶系列,我们去了才能知道什么是正岩茶,什么不是正岩茶,再加上这边的厂家也比较多,生产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主持人:那么据你们了解当地大概有多少个厂家在生产岩茶?潘总:初步了解的话,注册了的应该有多家。主持人:哦,这么多啊!就在武夷山这块儿吗? 李老师:哦,对,一个地级市,非常多的厂家。主持人:李老师给咱说一下,大概什么是岩茶,里面有哪些种类?李老师:这个茶的种类还是让潘总说一下。潘总:至于真正的岩茶呢,其实我在前面说了两句。在茶人里面,其实感觉到三坑两涧的茶是最正宗的。真正产在那个地区的茶,我们也实地考察了它的茶园、生长过程和采摘过程,后来又到了茶厂去看他们制作的过程,确实是按照规范要求来的。全部是手工的,手工采摘,手工制作,而且严格按照传统的工艺和流程去把它做好。口味是从轻火到中火再到重火,我们那天都挨个尝了一遍。主持人:那么尝完之后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潘总:最深的印象应该是说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岩茶,口感有些区别。还有你到茶园去看茶生长的叶片也会有一些区别,包括一些百年的老茶树,跟李老师也一块儿拍照了。只有你带着去看了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茶,茶汤的口感更不用说啦!茶汤我们也一直在品鉴。主持人:那你们这次喝完回来后会不会馋它,经常去想那个味道?李老师:你说对了,之前我们喝的比如说三五百块钱一斤的大路货,感觉也不错。但是这次去了以后,尤其是跟当地制茶的茶农接触之后,这些茶农给我留下来的印象是这样的,我们每到一家,茶农都极其热情。他绝对没有门户之见,比如说我们是研究陕茶的去喝汤,这是其一;其二是招待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其三给你的茶量一定是最足的,比如说我们这个陕青泡的时候四克为宜,像我喝重的一般五、六克。但是我们到了武夷山遭遇了什么?遭遇了一个浓烈的口感,每一泡都是八克,还有个别的,更为热情的就是一次泡了十克,让你一入口之后,如果身上没有茶基因,就是不经常喝茶的的话,就会一泡打倒。它非常浓,也就是我经常说的茶醉,就醉了。主持人:本来这个岩茶就比较霸气,香就比较高。如果真的是这么热情的话,我觉得是否这就是当地的文化?岩茶是不是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的一种文化状态了?李老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就是一个茶文化。刚才潘总也讲了,有多家茶厂,这些茶厂,每一家每一天都会面对不同的买茶的人和品茶的人。买茶的人又有高中低三等,根据自己的收入去买。人一进来以后,他不管你是低端还是高端,先把他看家的这个茶让你去尝。喝了茶,如果你是茶友说这个茶真好,但考虑收入我可能买不了这么好的,他才从第二泡去找真正适合你的,这是一种文化。在陕西我们遇到了很多茶农,给你沏茶的时候是递进的,先拿一般的,你感觉不行了,之后他才拿更好一点的。你不懂茶,我绝对不浪费茶。但是在武夷山是颠倒过来的。不管你是不是茶人,作为待客之道,我先拿最好的。如果你是茶友的话,一下子就会爱上武夷山。这是和陕西所有经营茶的或者叫茶农所不同的一点。另外一点就是说各家都有各家的制作工艺,虽然手工焙制的的流程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各家有各家不同的口感。比如说刚才潘总说的三坑两涧是武夷岩茶的核心区域,这是最正宗的代表。实际上,再把它放大一点是五坑八涧,它这个优质也是逐渐由核心向外拓展开来,呈一个放射状。所以说在武夷山,像我们经常接触茶的人不敢说谁家好,谁家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多家茶厂,呈现五花八门。虽然大的口感是一致的,但是细节一定是不同的。主持人:那么武夷山的人对于岩茶,青茶乌龙会不会有一种独特的理解,会不会有一种骄傲的成分在里面?潘总:他自己产的茶是会有这些成分在里面。他觉得我做的茶是最好的,我的工艺也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有的是三代人,有的是四代人。而且我们跟李老师去看了当地有历史上记载的一些书,它的主人公他的先人就是在做这个茶。主持人:那你们去到这些做茶的茶农家,有最早能到多少年前的?李老师:咱们国家在解放之后出了一个关于武夷茶的名录,凡是能记载到这里边的,都是三代人,就是他的爷爷辈这一代,也就是民国时期。当然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爷爷的爷爷在做茶,但是有记载的就是在解放之后了。主持人:那就说明武夷山的茶文化传承的也好。李老师:是,并且这个传承有一个问题,他的正宗性在于哪里?在于每一家一直都在这样传承,他不散,也就是不论哪一朝哪一代,武夷岩茶的形式是绝对不会变的。还有这一次感触最深的是岩谷花香这四个字。主持人:先给我们讲一讲这四个字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二,分享一下二位对于这四个字,在武夷山喝完茶之后有没有一种全新的理解?李老师:关于这个岩骨花香的话,岩是岩石的岩,骨是骨头的骨。我们都在想,茶是一片树叶,是柔软的,为什么会有骨在里面呢?实际上这只是岩茶的一种精神特质。在清代,咱们的大才子袁枚在品饮的时候,他有一句话非常经典。他是这样说的,“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意思是说,品岩茶的时候,要咀而嚼之。这就让我们北方人很纳闷儿,这个茶还能咀嚼?实际上咀嚼的并不是茶叶子,而是茶汤里面有骨感。也就是说我们喝到上好的岩茶的时候,他会有一种饱满的颗粒感。这种我们要咀嚼着茶汤去喝也是另外一种品味。主持人:这个说出来我能理解,但是没法想象,潘总有啥感想?潘总:一般入口,它比较冲一点。相对喝茶很久的人而言,他对这个茶感悟可能更深一点,它的香气和韵味更幽绵一点,让你更记忆深刻一些,所以岩骨花香更能体验出来。实际上你要到了产区喝茶,看他们茶树的生长过程,还有工艺我们感觉挺好,茶农是真的很不容易的。 主持人:咱们西安的这些茶客或者比较爱好茶叶的人,也或者听了我们节目想尝一尝的朋友,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说到武夷山专门去喝上几天茶。那么咱们古道茶城有没有一些专门的品牌能让我们去尝一尝呢?潘总:有的,有个叫草屋间的茶室。就是他直接对接了武夷山几个大厂,也带着我们都到茶山和厂里去了。李老师:他还特别针对了刚入门的茶客。大家都认为岩茶很贵,喝不起。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岩茶高中低都有,为了能够让你喝上,他还有几泡几泡的小包装。也就是说你不用怕自己买错,他给你推荐好的,如果你能喝得惯,你先喝上几泡。喝惯了,再去买他的散装或者大包装的。 主持人:刚才听到了潘总和李老师描述的这些。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说走就走,去武夷山喝茶的。但是可以到粉巷古道茶城,去找一找刚才咱们潘总提到的草屋间,在他那儿坐下来喝茶。我给大家说一个事,咱们茶悦长安的老听众都知道的,去到任何一个茶城进到任何一个门店坐下来就喝,觉得好就买,觉得不好就说这个不适合我,转身就走就ok啦,就行啦!刚才潘总也提到了,他去看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那咱们上半场最后这几分钟的时间,咱们让潘总说一下,他们制作的这个过程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其中最有特点的地方你觉得是在哪呢? 潘总:这个制作过程就是,他采摘下来鲜叶之后,当天必须要做完。第二个是制作的时候有大厂,也有一些小厂,但是不全是手工的,这个半手工类种是烘干的,烘干的时候需要机器烘干,没有流水线,全部都是师傅在做,焙火的时候全部是用炭,用灰把炭包住,因为怕炭把茶烤的太焦了,就像我们蒸馒头类似那种屉一样的。主持人:焙火应该是岩茶制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吧。潘总:非常重要,其实茶农做茶很辛苦的,他可能做一宿不睡觉,这茶必须要做好,要做完才可以装袋,否则的话就不行。然后他一些摇青的过程,全部是手工在感觉,总结经验。然后现在我们看到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说现在九零后也在跟着他的父亲和爷爷在学习做茶。我觉得这个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我们能看到九零后的孩子有几个静下来去做这件事?而且他们通过传承把茶讲得也很明白,喝得也很明白,对茶的味道的感受和做茶的这种工艺掌握的也是很好的。主持人:说明人家这个茶文化不仅是融入在生活中,传承的也很好啊。无论是什么时期,人家都在不停的往下做。这还真的是值得咱们陕西的茶人们去思考一番的哦。李老师:因为很多的80后90后在跟我们谈起茶的时候,我就感觉他们在茶知识上没有盲点。就这一点,他们这个好学的劲儿值得咱们去点赞。主持人:其实按理说咱们陕西也是一个文化大省,咱们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人,其实也是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在文化类的领域都想去了解一下子,但是我觉得咱们在这一方面真的还得向人家学习,可以多去看一看把人家好的东西在学过来。潘总:然后和李老师我们几个人也去拜访了当地的一些学者和一些做茶做得很好的人。有一个刘老师叫刘国英,他是科研所的,科班出身,讲茶讲得很好。而且他也在做茶叶,他茶做得很少,很精。实际上我们拜访了几个老师,还有几个比较资深的一些当地做茶做得非常好的一些老者,然后我们也向他们请教了一些。毕竟我们做茶的,像古道茶城也开了十几年了,所以说各种茶都有,六大茶系也都有。然后这次刚好有机会和李老师同行,学了很多东西。实际上,我们对喝茶和购茶的知识也要基本上掌握一些。经常喝茶的人可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口感。不是最贵的茶就是最好的茶,一定是说,自己喝的最满意的茶才是最好的茶。主持人:往往是岩茶和普洱喝得最满意,喝茶人口感的一个要求。刚才我们的潘总分享了一下他的感受。是实际看到了岩茶制作的过程,甚至包括他的传承都在制作当中。通过潘总和李老师的讲述,反正我现在是大概能勾勒出,一些当地的风景,当地人做茶的画面,然后多家企业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地级市里面是种什么样的场景。 ?下半场 主持人:这次请了资深的茶人和文化学者做客到我们的节目,而且两位也是刚刚从岩茶的主产地武夷山进行了一番学习体验交流。之后两位回到陕西,第一时间就被我请到了直播间来跟大家分享二位的一些感受。分别是我们古道茶城的潘总,很多茶喝的比较熟悉的茶友对我们的潘总也比较熟悉,另外一位是我们独立的文化学者,也是资深的茶评人啊!我们的自媒体的专家,李连源李老师。两位今天做客我们的直播间是要跟我们聊一聊,他们在武夷山品岩茶的一些见闻和经历。那接下来呢,我就特别好奇了,也是很羡慕的一个点啊,就得请二位说一说在当地喝了哪些品牌或者品种的岩茶?哪几款令大家印象比较深刻呢? 潘总:其实这个喝起来呢,种类确实很多。唉呀,这个岩茶基本上是都喝完了。我们接下来也去了桐木关,它是正山小种的发源地,就是后来我们知道的金骏眉。实际上这一块的海拔会更高一些。到了几家手工制作比较大的厂,其中给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他们这个村里面呀,这个房子我也不知道多久了,应该很多年了,也就是青楼。但是每一家都在用,大家集体在用这个地方。因为它那个房子盖得很大,一间间隔出来,然后在做一些手工茶的过程。实际上大家在用的同时,在交流茶的技艺方面有一个很好的切磋。但是正山小种这个品种更好更纯。 主持人:那么它们的那种模式是什么? 李老师:它是这样的,先说一下那个青楼,大家听到青楼,很容易引起歧义,青楼是一个称谓,是由木头做的两层房。二层呢,是焙火的地方,一层是烧柴的地方,烧柴一定要用松木。每家一个小房子,就是你家的作坊在二楼,二楼把茶放到楼板上面,有席子铺在上面,一楼去烧火。就是把若干个小的桑拿房集中到一个楼上,每家一个,这是当年的一种方式。当然了,现在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就是今年丰产了,家家都有很多斤的时候,家家都在做。但是我们恰恰是遇到了冷冻天气,家家的收成都受到影响的时候,他们会这样做,张三李四王麻子把你们家的都拿来给张三家,让他家开一次火把这个弄了,到明天你收了以后再给其他的家,也就是以推磨的这种形式来做,让每家都有点量,让每家都能把今年的茶让他的老茶客和老茶友先品尝一下。 主持人:对,就说明人家已经在长期做茶的这个过程当中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甚至一些土办法,但是很有效。那他们武夷山当地岩茶的标准二位有没有观察过呢?他们有没有行业的标准,是怎么制定的呢? 李老师:严格意义上来讲,武夷岩茶的标准是有,但是这个标准是不能做量化的,也就是说它的标准只是对制茶的工艺有所约束。 潘总:茶说白了,它是个农副产品。我们国家对茶有严格的标准。但是实际上,在做的流程当中,他们掌握的都非常好。其中就是说无公害的,环保的嘛。主要是农残,这是原则,这个不存在,他们在山上自然生长就行了。刚才你提到那个问题说是每一家有多少亩茶山。唉?这个问题我还特别问了。我说你们每家多少亩呢,实际上他们是不按亩来计算的。从分田到户的时候,人家从祖上传下来一种方法,就是这一块地能产多少茶,大家来评评,按量来分。比如说能产十斤茶,或者一百斤,那么好,我们分到一户是多少斤,这个就交给你了。 李老师:很难有一片很大的很平整的地让你来种茶,都是一坨一坨的在山上。实际刚才潘总说的那个桐木关,江墩有一户肖姓人家,这儿的人都姓江,这一户人姓肖,他家有一个很传奇的故事,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整个村里人都姓江,就他一户姓肖的,那么就会受到排挤。在计划经济年代,论除了成分你家没问题以外,好了,你是外乡人,分了十里地,从山头上走十里地,有那么一丛老茶树就给他家了,他家接到手了以后前多少年也都不去。因为大家不吃茶,茶也没办法卖,就扔到那儿了,若干年以后大家都追求原产地的时候,他们就把那一块林子又护起来了。现在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地方太远了,他们山里人要走四个小时。给我们这一次带队有一个王总,他今年春天去过一次,跟着肖家的人去了,走了四个小时,他只背了一二十斤的茶青叶子,往下走的时候背不动了,把篓子都扔了,太远了。但是就是那一丛,我感觉也就不到一亩吧,产生的茶一年就是几百斤,被一个北京人全盘给包了。就是我不管你家产多少,就这一丛全都给我,50万。另外呢,50万是买青叶的钱,你还得炒吧,他和他爸两个人炒,一个人再给10万。70万就买了他那么一点茶。说明这个茶有多金贵。 主持人:所以我听过一个说法啊,不辞长作武夷人。为什么呢?这个可能是夸张,开玩笑的一个说法。说武夷山的年轻人出门见面,打招呼聊的都不是最近玩什么,买了什么手机,他说唉,你家今年准备炒多少,我家今年的货都被上海那边的人定了,我家货被北京定了这样。 李老师:实际不是说炒多炒少的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讲,自然的东西靠天吃饭,这些茶怎么能做到纯天然呢?它没有施肥,像他家采摘上清明前后这一季OK了,一年就不管了。他完全的纯天然,就是你喝这种茶的时候那种滋味和种出来的茶树真的有天壤之别。那么坐到它家,你看他们有钱了干什么呢,盖房子。原来盖了三层,不过瘾,就把三层的一个平台弄了一个阳光房,阳光旁边就是流水小溪,那环境好得很,蓝天白云。我一高兴喝了他的茶,给他写了四句,“临溪而坐品香茗,自然而然入仙境。清风竹韵在江东,原味一口满乾坤。”他家的茶,我们不得不说好。我们是在正山小种的核心产地江墩,江墩茶厂的董事长叫肖和明,我们在那里喝了几杯,因为他的房子是后头搭建的一个玻璃房,说是一面玻璃能纳一座青山,然后我们喝着茶,刚才说了那些人待客之道就是八克,十克,让你一泡打晕。之后又说起他爷爷那个茶园的故事我就感慨了,感慨以后随口而出吧,也算是打油吧。 主持人:所以说如果我们真的要去武夷山看一看,走一走的话,二位在当地都有哪些收获见闻,或者有哪些攻略可以提供给我们嘛?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两位资深的茶人有机会去到这个一般人找不到的地方。 潘总:其实我们去呢,首先要有一个向导。关键要调整好的一个心情,我们去本着一颗虔诚的心去茶之旅,我们去对茶进行探秘。一般人喜欢茶,他可能会更感兴趣。就是你的心情啊,会很舒畅。第二呢,到这些地方得有一个对当地熟悉的人或者就像我们草屋间它给带着去的,它对那边很熟。这样的话呢,你不会太浪费时间。你第一时间就会进到茶的这个产区,然后我们去的叫水帘洞的那个景区,三坑两涧这么一个地方,就在这个水帘洞里面。然后把时间合理地安排好,吃呀住呀,然后去看茶园呀,去感受茶这种文化呀。其中我们到了母树大红袍的产地,原来听说还有武警把着,现在好像没有了。一个茶鸡蛋四块钱,天下第一蛋啊。 主持人:可以打造很多概念了吗?除了茶文化,吃住怎么样?二位有没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也挺不错的,因为至少环境很好吗? 李老师:到浙江啊,不吃竹笋等于没到浙江。它的竹笋有很多类型,像我们去的第一天晚上,待我们的是竹笋汤,后来我的朋友告诉我那是待客之道,鲜得很,就是把新鲜的竹笋和海鲜放在一块弄了一碗汤,特别特别棒。当地的说喝武夷岩茶劲儿很大,它对食物的消化能力特别强,也一定要吃红烧肉。每家做的红烧肉都特别棒。当然了,潘总在吃素,他没办法去分享这一类的东西。 潘总:但是我竹笋吃得多,几乎每一顿都要吃鲜竹笋,它的竹子各种类型都有。 李老师:细的粗的都不一样。实际上吃住就更没问题了,到武夷山,我们要弱化一个概念。就是在西安一到地方都会说星级宾馆,实际上我们到这些地方不要强调星,只要强调干净卫生就OK了。因为他的小宾馆很多,当然很多主题性的宾馆也是有的。还有一个就是到武夷山,一定要看由张艺谋导演指导的印象大红袍的山水情景大型演出,唉呀,特别棒。这些就是去武夷山的必修课。 主持人:听二位的讲述啊,就觉得武夷山人好像已经把茶的方方面面都往极致在发挥,可能还没有到,但是已经往那个方向在走。 李老师:制茶人他们这次给我的最大的感受,还有一个就是融合创新的问题。比如说刚才潘总说的那个刘国英在当地乃至全国武夷岩茶上面都是权威,这是其一。其次是陈永霖。我想说的是就像这些在武夷山资深的茶文化研究者,他们还是技术的推广者。像刘国英经常到全国各地去培训武夷山的这种讲座,他们现在做茶已经做到哪一个境界了,就是说我包了一块,我把它做精做尖做专,而并不是做大和做强。就自己都做了一个品牌,而拿这个品牌很少的量来推广武夷山茶的这种文化,这个我认为在融合创新上从全国来说都算是不错。尤其是陈永霖,他是高级农艺师,是岩茶泰斗姚月明的弟子,另外呢,他是一款叫善善仙茗的茶的创始人。我们去的第一天就喝了他的善善仙茗,那个醇厚是其他的茶没有办法去对比的。说到醇厚,很多人会说淳厚是个什么东西。醇厚就是滋味很浓,这是其一。我们陕茶是醇而不厚,普洱是厚而不醇,但是武夷岩茶它这个醇厚,就兼两者之精华独有而之,再加上它的岩骨花香,这就是武夷岩茶。喝了陈老师的善善仙茗呢,我也给他写了四句,分享一下。“一款好茶人始知,善善仙茗醉茶痴。不识武夷真面目,暗香撩我难自持!” 因为听众反映热烈,担心朋友们没听过瘾,也还对武夷岩茶有着许多疑问,所以本次茶之旅发起人——草屋间主人(牛延宁先生)作为专业茶人又上了一期这节目,继续给大家讲述茶之旅那些事儿,顺便给各位茶友答疑解惑。他要讲的不对,你们喷他。 以下为文字记录版: ◤上半场◢ 主持人:很多朋友也收听和回听了上上一期的节目,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特别是很多岩茶的爱好者,听完之后大呼过瘾啊,都有赶快去武夷山好好看一看走一走的心了。上次请到了咱们古道茶城的潘总和咱们的著名茶文化学者李连源李老师,李老师和潘总在做完节目之后,跟我说一定要请到这次组织他们去武夷山的一位茶界的爱好者或者是咱们西安岩茶界的大咖啊,要请他来讲一讲这个岩茶,因为他懂的和了解的非常多。那经过潘总热情地介绍,今天咱们直播间当中确实是迎来了我们著名的武夷山岩茶和桐木小种的专家,也是咱们茶圈的朋友可能都知道的,草屋间的主人——牛延宁先生来到节目的直播间当中,跟大家来一起聊一聊岩茶。首先牛总跟大家打声招呼。 牛延宁:思远好!听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牛总好!今天其实请牛总来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要继续聊一聊岩茶的那些事儿。因为武夷岩茶真的是赫赫有名,也是咱们全国很多茶企或者产茶地要学习的一个榜样,也是咱们高端茶或者老茶客必喝的代名词。今天牛总来了,对武夷岩茶又这么了解,所以说今天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