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善作善成 以创新精神推动脱贫攻坚 近年来,安化镇牢固树立“历史文化名镇、特色产业大镇、经济发展强镇、生态文明新镇”的发展理念,结合8.7暴洪灾后重建、易地搬迁安置、棚户区改造、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以城市建设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紧抓灾后重建、易地扶贫搬迁和棚户区改造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攻坚康居工程。 灾后重建 安全选址,合理布局,扎实推进灾民住房重建工作。对7个村户的受灾群众,采取集中重建、分散重建和货币安置等方式进行,在安化镇规划区集中选址重建安置,规划用地.82平米,约7.52亩。规划布局围绕“一心两轴一组团”的总体结构,集中安置户受灾群众,总建筑面积为.33㎡。截至目前达到入住条件。 探索“山上住平房,镇上住楼房”安置模式,加快推进生产用房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指示精神,为实现受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安置目标,安化镇积极探索“山上住平房,镇上住楼房”安置模式,在村内四条里征地15亩,规划设计46套搬迁群众生产用房,总建筑面积为.32㎡,户均面积25.92㎡,配套建设公厕、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目前主体建设已全面完成,达到入住条件。 以保障民生为目的,加快推进灾害治理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投资余万元的马家沟灾害治理项目拦洪坝建设,即将完成排导堤建设,规划区域拆迁工作扎实推进;投资约万元杜家塄泥石流应急一期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二期工程正抓紧前期工作;同时,危旧房改造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正按照规划有序进行。严格按照市、区灾后重建总体要求,凝聚合力、攻坚克难,确保受灾群众全部入住美丽幸福新家园。 易地搬迁 按照“围绕三个结合,解决四个问题”的总体思路,对白马勺、店麻地两个村开展精准扶贫易地搬迁,从根本上解决年度精准扶贫搬迁点白马勺、店麻地村的脱贫问题。一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制定搬迁方案,将该2村进行整体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二是与小城镇建设试点相结合。在小城镇规划区内两村36户分散安置户已全面竣工,45户集中安置户已在安化镇花椒中药材商贸城安置。三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对两个村整体实行退耕还林,共计亩,保住两村搬迁以后原有村的青山绿水。四是解决“搬得出”的问题。组织专门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群众充分认识易地搬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五是解决“安的住”的问题。因户施策,采取“分散+集中+特殊”模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分散安置点、药材花椒商贸城集中安置、特殊人群搬迁点进行安置。六是解决安置经费问题。为45户集中安置户完成贷款户均1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别提供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同时,和开发商协议以团购价为安置户提供最低价格的安置住房,并由开发商对集中安置户10万元贷款贴息三年。七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实施退耕还林全覆盖,人均达6亩。并对两村的富余劳动力进行集中培训,与安置区开发商签订《劳务用工协议》,解决群众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立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危房改造 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主抓、农户参与、分类实施”的原则,通过业务培训,现场复审、拍照存档,签订三方改造及农户自主改造协议,逐户建立农村危房改造分户档案,严把操作程序关。通过成立项目验收、资金兑付领导小组,严把危改资金兑付关,积极探索“统建+自建+协建”的危改模式,着力推进危房改造工作有序开展。引入具有危改资质的正规企业,参与危房改造。并和改造农户签订房屋代建和资金代付协议,既保证了改造工作的有序进行,又保证了资金运行的规范,同时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和鳏寡孤独人群改造难的实际困难。安化镇危房改造工作涉及18个村,户(其中年户,年77户),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低保户37户,五保户6户,其他农户户。年户改造任务已全面完成。 基础实施建设 近年来硬化通村公路公里,硬化通社公里23.4公里,硬化村内巷道.6公里,解决1.37万人的安全饮水,实施人畜饮水工程3个36.2公里,新建文化广场8个,新建村级卫生室9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实现白马勺、店麻地两个贫困村整村搬迁,其中在中心镇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94户人;集中供养13户特困家庭共18人;安装太阳能路灯盏,建成投资.71万元的青崖河大桥;新建便民桥4座,改造农村D级危房49户,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投资余万元实施贫困村马家山基础建设项目1个。 推荐阅读 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