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教授陈蒲清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人。嘉庆七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四川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户科给事中、川东兵备道;道光年间,历任山西省按察使、安徽省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官至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晚年自号“髹樵”、“桃花渔者”。道光十九年()农历六月二日病逝于官邸,享年61岁。晋赠太子太保,谥“文毅”。陶澍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重要政治家,是中国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关键人物,又是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 清末著名名士张佩纶(李鸿章的女婿)在《涧于日记》中纪录说,光绪五年()十一月二十一,他与当时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在一起评论人才,认为“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第一”,而贺长龄、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阎敬铭,甚至琦善、蒋攸銛等,都在不同方面禀承陶澍的影响。他们把陶澍比作黄河发源的昆仑山、长江发源的岷山。他们还说,当时在世的左宗棠、阎敬铭、李鸿章都没有全面继承陶澍:左宗棠“虽大功告成,而计才太刻,相度不宏,绝无传衍衣钵者”;阎敬铭“得其精,而规模太窄“;李鸿章“学其大而举措未公”。两张的评论,显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把琦善、蒋攸銛也列为受陶澍影响的人物,就颇不恰当。蒋攸銛是陶澍的前辈。他担任四川总督时,曾经大力推荐担任川东兵备道的陶澍;后来他以大学士的身份任两江总督,陶澍任江苏巡抚,陶澍继他任两江总督不久,他就去世了。琦善是陶澍的上级,琦善担任两江总督时,跟担任江苏巡抚的陶澍合作得比较好;但是,后来两人却政见相左。两张的评论虽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两张独具慧眼,看出了陶澍是清朝后期最有影响的卓越政治家,看出了陶澍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经世学派在政治领域的代表。 儒家重视实践理性,故中国经世学派历史悠久,到明清时代发展到极致,又称为实学派。经世学派的特点是主张“通经致用”,即发扬儒家学说的精华,用以解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反对空谈误国,反对只把学问作为猎取个人功名利禄的狭隘工具。明清之际与清朝初期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顒、颜元等都是经世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在政治经济领域作出实际的贡献。 陶澍既具经世思想,又生活于可以施展政治抱负的时代。从客观环境看,清初屡兴文字大狱,知识分子自顾不暇。从乾隆末年开始,特别是到了嘉庆、道光时代,朝廷多次下谕旨禁止文字狱,宣布广开言路,于是“人心渐获解放。”(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经世派获得了施展抱负的政治机会。经世派的官吏们,关心吏治民风、河工水利、救灾赈饥、军事边防、盐课漕运等现实政治经济问题,主张改革弊政。也就是说,“经世致用”由思想发展到了具体实施的阶段。从主观方面看,陶澍力主通经致用。他说:“通经学古而致诸用。”(《尊经书院课艺序》)“有实学,斯有实行,斯有期用。”(《钟山书院课艺序》)又说:“今日之士子,即异日之官吏。当其为士,尚不能耐苦,又安望身处脂膏能廉于守?当其为士,尚不肯究心,又安望躬膺繁剧能勤于职?不廉,不勤,则吏治坏而归害于民。”(《山西晋阳书院告示》)陶澍既具有经世思想,又是掌握东南经济命脉的大臣。陶澍的学问,以儒家的经典为主体,但又广泛吸收其他各家学说的精华。他把这些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所以他往往能够高瞻远瞩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如:魏源在《陶文毅公行状》中,记述嘉庆二十五年陶澍担任川东兵备道的情况说: 兵备驻札重庆,扼大江之衡,估舶鳞集,私枭出没,犷悍繁剧,号称难治。公日坐堂皇视事,有诉立讯,剖决如流,数月滞讼一空。又禁胥役之扰累,饬行旅之宵柝。巴、达各县赈饥,聚众难散,公令先给半月粮,散遣立尽。私盐横行,沿江千百成群。当事议令营汛开铳击遏。公谓是必激变,请减价敌私。计减四分之一,居民尽食官盐,私贩遂绝。数郡安堵,而商销亦倍额,未期年,政声大作。 陶澍处理这次赈灾、缉私的指导思想就是儒家的政治理论。他还为此事写了《渝州官署答季寿兼寄汉中严太守》这首七言古诗,诗中明确提出为政必须宽严适当:“我闻严家无格卤,又闻苛政猛于虎。二者宽严贵适中,稍不斟之为乱府。”“苛政猛于虎”出自《礼记?檀弓》,宽严适中、宽猛相济的理论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都是孔子的政治理论。又如:陶澍深受乾嘉学派考据之风的影响,他特别留心历史、地理的考据。他写的《蜀輶日记》以及序跋,往往能发表许多精彩的议论。考据学中的思维方法,也被用于从政的实践,无论是兴修水利、兴办海运,还是改革盐政,他都十分注意实地调查、考据研究。因此,陶澍在赈灾、水利、吏治、漕运、盐政五大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出政绩,并集中反映在他的篇奏疏及有关文章中。 自道光三年()至十年(),陶澍担任安徽、江苏巡抚的八年期间,安徽、江苏两省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哀鸿遍野。据《清实录》统计,陶澍共主持大的赈灾事项34次,遍及两省各县。陶澍赈灾的特点是能够全面了解情况,关切灾民,制定周密的方案。如:《缕陈灾务积弊折子》,分析了胥吏、乡保、刁棍等借赈灾而中饱私囊、鱼肉百姓的十项积弊,提出治弊四法。《缕陈江苏办灾章程折子》提出十二条赈灾章程,全面关心灾民的当前生活及灾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陶澍知道天灾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水利不修,于是他实地考察,兴修水利。他先后疏浚淮河、洪泽湖、黄浦江、吴淞江、浏河、得胜河、澡港、白茆河、孟渎、练湖。这些水利工程,改良了两江地区的生产环境,提高了抗灾能力,“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清史稿·陶澍传》)。 吏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陶澍在京城担任御史时就写了《请端吏治之源折子》,痛陈官场因循、怠玩的积习,矛头直指总督、巡抚等方面大臣。他自己出任地方大员以后,非常重视整顿吏治。他说:“为政首在得人,安民必先察吏。”(《甄别并酌量调补折子》)他首先严于律己,不仅拒绝贿赂,而且主动减少俸禄。他响亮地提出:“矢公勤以率群僚,别贤否以端吏治,除稂莠以安良善,别猾蠹以慎勾稽。”(《恭报接受安徽藩篆折子》)强调“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谢邑人公举先君子崇祀乡贤书》)他严于治吏,赏罚分明,既善于培养人才、提拔人才,又能够果断地罢免那些不能尽职或没有能力的官吏。如:安徽省钱粮严重亏空,通过五次清查,仍然纠葛不清。陶澍到任后,分别情况,秉公处理,奏定章程,严格制度,使三十多年的库款豁然一清,使没有问题的官吏能够专心治民。 漕粮运输,是清王朝的生命线。朝廷每年要从南方运送约万石漕粮供应京师。两江三省(江苏、安徽、江西)的漕粮几乎占全国漕粮的一半以上,而且浙江、湖广的漕粮,也要经过江苏北上。可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漕运已成不治之症”(林则徐《复陈恭甫书》)。一是漕运机构日益庞大,负责运输的旗丁及官吏、衿棍、奸商互相勾结,弄虚作假,夹私盗卖,并对百姓乃至对地方官盘剥勒索;二是运河淤塞,水患不断。陶澍到任后,从四个方面改革漕运:一是删浮费、禁勒索,二是裁陋规、严制度,三是治江河、浚运道,四是细策划、倡海运。这些措施既保证了漕运,又减轻了人民负担。 陶澍又提倡海运,实际上开了近代运输改革的先河。道光五年(),由于黄河泛滥,运河阻塞,户部尚书英和提出:“暂停河运以治河,雇募海船以利运。”道光皇帝“诏下各省妥议,仍多诿为未便,惟江苏巡抚力行之”(《清史稿·英和传》)陶澍积极筹议海运,先后上《筹议海运及暂收折色、停运治河各情形折子,附片一件》、《查看海口运道,并晓谕商船大概情形折子》、《会筹海运事宜折子,附片一件》等。而且,陶澍不认为海运仅是暂时的权宜之计,积极主张长期坚持海河并运。 陶澍五大政绩中,最突出的是盐政改革。盐税是历代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之一,故食盐的贩运历来由朝廷严格管理。商人运销食盐,必须向朝廷纳课,由户部发给凭照,叫做“盐引”或“盐钞”。明朝万历年间实行纲盐制,即扶植一批富商充当“纲商”,规定他们每年可以领运多少盐引,其他人不能参与贩运。纲商所垄断的盐引,叫做“引窝”或“根窝”。清朝实行从明朝继承下来的盐政制度,盐引由纲商所垄断。这种不合理的体制,利于总商的把持垄断,利于官吏的中饱私囊、因循敷衍。一方面,纲商掌握了食盐的专卖权,可以故意抬高盐价;或者根本不贩运食盐,而是高价出卖“引窝”,坐收渔利;并巧立名目,勒收浮费。另一方面,管理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的官僚机构特别庞大,他们利用产销的每个环节,层层向商人勒索;而纲商则巴结官府,主动行贿,把贿赂等各项开支,加倍计入成本。这势必造成盐价昂贵,祸国殃民。 道光十年陶澍擢升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务几乎完全瘫痪。首先是盐价昂贵、民不聊生。根据陶澍奏疏及有关资料记载说,淮盐的出场价每斤仅铜钱一二文或三四文,加上缴纳给国家的盐课,成本价也不超过七文,运到汉口出卖,每斤达到六七十文,甚至八九十文(《复陈两淮盐务积弊折子》)。奸商、水手等不仅抬高盐价,还在食盐中掺和污泥、皂荚、蛤灰。普通老百姓就成了盘剥的牺牲品,“以致江广之民,膏血尽竭于盐。家贫小户,往往有兼旬弥月坚忍淡食,不知盐味者。”(《敬陈盐务积弊折片》)其次是官盐滞销、私盐猖獗。百姓买不起官盐,就只好买私盐。当时贩卖私盐的不仅有盐枭,更有官吏、官商、旗丁、船户,而且官吏、官商、旗丁等还受到特权保护。第三是税收亏欠、库储全空。官盐卖不出去,年复一年,两淮盐务部门亏欠应该上缴国库的税银达四千多万两,而且把朝廷发下的一千多万两借本也花光了。 盐政败坏已经危及清王朝的经济生命线。当时,清政府的税收白银,盐课约占20%以上,而两淮盐课又占全国盐课的一半以上,“淮盐课额,甲于天下。……以一隅抵数省之课,正杂各项,数至七八百万两”(陶澍《沥陈淮鹾疲困、办理竭蹶情形折子》)。在危及王朝经济生命线的情况下,道光皇帝不得不于道光十年派户部尚书王鼎、侍郎宝兴为钦差大臣,抵达江宁,与总督陶澍商议对策。他们共同认识到:“通纲情形全属涣散,已等于停运停销。”“山穷水尽,不可收拾。”(陶澍与钦差会稿《会筹两淮盐务大概情形折子》)以致王鼎不得不向皇帝建议,由总督陶澍兼管盐政。陶澍受命于危难之际,提出了盐务章程十五条,包括裁减浮费、裁选总商等主要内容(《会筹盐务章程折子》)。接着,又在《筹议加斤减价、兼疏积引折子》中提出了“减价敌私”的经济手段,然后在淮北滞销口岸实行“票盐”,让每个老百姓都可以依法请票,贩卖官盐,彻底打破官商的垄断。改革之初,阻力很大。《清史稿·陶澍传》说:“窝商、蠹吏、坝夫、岸胥,一旦尽失其中饱需索之利,群议沸腾。言官摭浮言,屡事弹劾。”陶澍力排众议,毅然坚持,终于成功。他担任两淮盐政八年,到道光十九年因病重卸任时,两淮盐务出现了大好局面。一是盐销,官盐价格大大降低,盐引畅销;二是课裕,不仅完成了每年征收上缴国库的盐课银,而且偿还了历年的积欠;三是民便,贫苦百姓买得起食盐,贫苦灶民避免了中间盘剥,不少私枭化为良民;四是商利,打破官商蠹吏的垄断,保护了普通商人的合法利益。后来,淮南、河东、闽浙等地的盐场,也实行票盐。故研究中国盐业的专家曾向丰说:“综观历代盐政,极为繁复。其办理较有成效者,除春秋之管仲、唐之刘晏、清之陶澍外,几不多见。”(《中国盐业之动向》,载《东方杂志》34卷7期) 魏源《陶文毅公行状》总结陶澍的政绩说:“公自任督抚以来,如漕务之创海运,三江之修水利,淮南之裁浮费、截粮私,淮北之裁坝杠,皆恒情所动色相戒,公奋不顾身,力排众议,卒能创始善终,可久可大。而海运、盐票,尤百世之利,后之筹国者必将取法焉。”此外,陶澍在兴办教育、严禁鸦片、改革币制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陶澍在各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突出政绩,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经世派在政治领域的代表人物。孟森《明清史讲义》说:“嘉、道以后,留心时政之士大夫,以湖南为最盛,政治学说亦倡导于湖南。……而澍以学问为实行,尤为当时湖南政治家之巨擘。”现代历史学家的论断,跟张佩纶、张之洞的“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第一”的论断,正好遥相呼应。 陈蒲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