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益阳是一个有着很多快乐元素的地域,益阳人爱热闹,也善于营造热闹。爱热闹的益阳人,喜欢在春节、元宵和一些大型庆祝活动中把热闹摆到大街上,让地花鼓、采莲船、耍流星、马舞、龙灯花鼓这些快乐的元素满城流淌。

一、地花鼓

又称“对子花鼓”,清同治年间开始在益阳境内流行,多于春节或重大喜庆节日演出,分为一旦一丑单花鼓,二旦一丑双花鼓和多旦一丑或多旦多丑群花鼓几种,深受群众喜爱。主要曲目有《望郎》、《对花》、《十锈》等。在年,南县地花鼓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成功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

二、益阳弹词

俗称“道情”或“月琴戏”,清嘉庆年间自长沙传入,艺人演唱时,一般以茶楼为基础,有时也为婚寿喜庆助兴,弹词演唱时,分说白、表白、说唱、表演四种,语言通俗易懂,唱词合辙押韵。著名曲目有《双凤奇缘》、《月塘演义》等。在年,益阳弹词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益阳围鼓

即“围鼓子戏”,又称“坐堂戏”。表演者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十人,既是演员又是乐手,一人一角或一人多角,多用于民间红白喜事。

四、山歌

唐宋时期,益阳境内就有山歌流行。随着时代的进步,山歌逐渐注入新的内容,成为一种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进步意义的群众文艺活动,并为广大农民新闻乐见。益阳兰溪镇的枫林桥,自清嘉庆以来,每年端午节都举行山歌会,长期未曾间断。

五、虾舞

俗称”虾子起拱“。在舞动时,由20余人掌握虾头,30余人牵扶虾身,20余人扶持虾须,另8至10人随虾头前进,手舞长杆钢叉依虾须摆动而上下升降。在益阳、沅江两地流行,省内外十分罕见。在年,虾舞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六、龙舞

俗称“耍龙灯”。春节、元宵或其中重大喜庆节日时流行,是现在较为常见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

七、狮舞

俗称“耍狮子”,春节、元宵或其中重大喜庆节日时流行,表演者身着彩裤彩袜,蒙于布制的“狮”身内,紧跟导舞者激烈起舞,时而翻腾,时而跳跃。

八、赛龙舟

赛龙舟也称“龙舟竞渡”,俗称“划龙船”。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举行的活动。益阳的龙舟,船体均为木质结构,形似柳叶,首尾窄而上翘,前为龙头,后为龙尾。船上有指挥,或摇旗呐喊,或鸣锣击鼓,划时俱能齐心协力。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在益阳兰溪镇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水上锣鼓喧天,两岸鞭炮齐鸣,观者如云,非常热闹。

九、耍春牛

流行于安化山区,3人表演,2人扮牛,1人扮农民,表演看牛、诱牛、抚牛、斗牛、骑牛等动作,朴实幽默,很受群众喜爱。

十、戏象

安化县境内流行。表演动作与“耍春牛”大同小异,另具特色的是耍象鼻,表演者按民间“瞎子摸象”和“曹冲称象”的故事情节,刻意模仿,动作诙谐有趣。

十一、马迹塘故事

流行于桃江县马迹塘一带,相传太平天国期间,有人用彩扎扎出一台古典故事人物,因此而得名。表演者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分别站在特制的道具上在街上游行,新颖瞩目。在年,桃江马迹塘故事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十二、三棒鼓

流行于南县、沅江一带,两人表演,有唱有做,其中一人击鼓抛耍三根木棒,另一人敲锣与之配唱,表演者多借此赚取生活钱。

十三、剪纸和纸扎

在益阳境内长期广泛流行,手巧者能剪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及花鸟虫鱼,纸扎者素称“纸马师傅”有的以纸扎为业,有的是业余爱好。

  流行于益阳的其他民间艺术还有渔鼓、说书、莲花闹、赞土地、打碟子、采莲船、蚌舞、马舞、道舞及外地引进的秧歌、腰鼓、花辊、相声、对口词等,小编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蚌舞

渔鼓

采莲船

说书

马舞

  益阳的民间艺术渊远流长,是益阳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在益阳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爆料采用即可获得20-元奖励!只要你的爆料够爆,益阳一网就敢奖励!

益阳的第一次,只属于我们真正的益阳人!

愤慨!男子纵火烧自家房子,竟然是因为母亲...

1岁宝宝大便“下蛋”,医生竟然这样说...

益阳,对不起,我走了!

如此美味,竟是全场6.8折,真是吃得开心!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国庆送健康
白癜风皮肤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yangzx.com/yysgr/11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