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名:壶天村所属镇:壶天镇 所属县:湘乡市所属市:湘潭市 所属省:湖南省 编辑/文化书签图/网络 ﹀ ”村落简介“ 1湖南省湘乡市壶天古村座落在壶天镇区,距娄底市区12公里,洛湛铁路、长韶娄高速公路,衡益高速公路,省道S,S穿贯该古村,是壶天旅游风景区景点之一,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年被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并纳入湖南省“”、“”创建工程项目,湘潭市、湘乡市发改委已立项批准报国家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年被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年入选湖南最美小镇。 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环境风貌无与伦比 壶天村位于湘乡市城以西64公里,其北面与宁乡接壤,南面与娄底市区仅隔12公里,西与涟源市交界。与洛(阳)湛(江)铁路相距2公里,S省道穿越其中。这里虽是湘乡市的偏远小镇,却是湘(潭)、宁(乡)、娄(底)的交界点,人称“金三角”。这里交通便捷,地理优越,南来北往,互通贸易,互传文明。 壶天石板街位于村的中心,与长韶娄高速、S省道仅m之遥。她座落在云盘寨与张家山之间狭长的盆地里。云盘寨海拔多米,寨尖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云缠雾绕,蒸气绵绵,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故名云盘寨。张家山青松挺拔,郁郁葱葱,让人有如置身于美丽绝伦的大自然之中。石板街旁有一城江河,河水自西沿街蜿蜒向东,河水清澈,流入涟水,汇聚湘江。其北面是一片广阔的田野,阡陌交通,绿油葱葱,一派生机。 壶天因地形和所具位置而得命。壶天村所在地为壶状形,由省道从湘乡方向进入壶天的较宽地段似为壶身,由壶天去娄底的狭长山谷似为壶把,由壶天去宁乡的蜿然向北公路似为壶嘴,而壶天村所在位置就似壶肚。独特的地理位置、优雅的地理环境,优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壶天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觉自己是“置身壶中,别有洞天”,因此,人们把这里叫做“壶天”,并一直沿用至今。 壶天以八景著称,《同治刊湘乡县志》:“曰归云,曰角峰,曰胜岩、曰仙迹、曰石钟、曰石鼓、曰石狮、曰石虎”。明代兵主事、武威将军李江龙曾有一诗咏壶天八景:“白云归去隐禅宫,翠列遥天四角峰。仙跻只今留夜月,胜岩从古卧神龙。钟鼓呼哙声同壮,狮虎威严势并雄。造化分明图画轴,纵横一望兴无穷。”这是对壶天八景奇观的真实写就。在《中华通志·湖广图经志》十五卷长沙诗中,记载了壶天在清顺治时,号称“天童”的谢时,对壶天八景分别作了绝句。民国时铁道部长李如初(壶天人,后定居台湾)对壶天八景也大加赞叹:“流落海外在台湾,湘乡文献八景刊。花门楼台四十八,灵气十足海蚌山。景观奇特归云寺,神奇古怪石板滩。险关重重岩龙洞,石钟石鼓响石潭。惟妙惟肖老虎石,壶天公园王藤玩。”归云寺为宋真宗时广西宜州高僧胡逸所建。四角寨老庵宫始建于汉朝,“相传唐裴休曾居此”(同治刊湘乡县志)。胜岩即宝陀岩,传说岩上有仙人足迹,岩下是一线天,岩洞为仙人炼丹处。石狮指石狮山,属雪峰山脉,境内有48座石狮山峰,如48只狮子,壶天村座落在石狮岭下。石虎是传说玉殿前有个叫壶林的仙人,号壶天,被贬至宝陀岩后,从老子学道,后带一弟子名贵长房。壶天为试贵长房道行,点他为石虎,没有现回原形,从此成为了老虎石。石钟、石鼓即是宝陀岩的晨钟暮鼓。与壶天村相隔1.5公里处有一岩龙山,“山有龙洞,绕洞万石簇立。洞中有石,蜿蜒成文,洞门三重,每进益远,游者莫能穷焉”(同冶刊湘乡县志)。岩洞前建有岩龙寺,常年香火不绝。是旅游观光胜地。 壶天,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更加显示了她具有与生俱来的无穷魅力。 二、历史沿革脉络清晰,古街保存状况较好 走进壶天村,让人感觉好象观赏一幅壮丽优美的长轴历史画卷:古香古色的青石老街,让人仿佛置身于百多年前的古邑小镇;颇具现代特色的繁华大街,让人品味到古镇的都市气息。 (一)依势成集,起源可寻。 壶天老街的起源可追溯至宋庆历5年(年)。原来这里有三株斗大的枫树,枝繁叶茂,参天蔽日,人们称它为枫树坳。山坳下一条小溪蜿蜒东流。此处是宝庆(今邵阳)至巴陵(今岳阳)及宁乡、益阳、长沙等地的必经之地,过往行人常在枫树下纳凉休憩。当时,居住在张家山及其附近的三户有经济头脑的人家,相中了这块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风水宝地,就在枫树下搭建草棚,为过往行人打草鞋、烧茶水、做饭菜,既为行人提供了方便,也为自己积下了碎银。从小本买卖到红火生意,这几户人家便改草棚为茅房铺面。张家山形似猪婆,又名猪婆山,枫树坳恰似猪婆的奶嘴。当年的三户人家选址这里,也是想将来会有发达。果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过路客人的增加,店铺日趋发展,以坳上几家老店为中心,上下、对面不断扩展延伸,行业日趋发展完善,饭庄、客栈、米店、南杂百货铺应运而生,南来北往生意人不断来这里投资兴业。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行人熙攘,店铺增多,生意逐渐红火,至清同治时,枫树坳初见小镇雏形,并发展成为小镇。后来枫树坳便改名为城江铺,这就是今日壶天老街前身。 (二)组合完整,结石铺街。 清朝晚期,经济逐步发展,各地商贾多会如此,城江铺再次扩大。店铺以坳上为基础,向上下、对面延伸扩大,形成了一条长街,并从中支出一条横街,与长街形成“人”字型。这时的城江铺已拥有了近两百家店铺,形成了生产生活所需应有尽有的商业街,成为周围50公里范围内大米、薯粉、茶叶、花生、茶油等土特产的集散地。后来发展到作坊、手工业和制造业,还成立了武术会馆、商会等民间团体和组织。因为城江铺地处壶天中心,而且城江铺街道店铺屋挨屋、垛连垛,发展成为壶状形;加之又地处壶天,城江铺便更名为壶天街。 当时,壶天街拥有常住人口达人,流动人口多人。街上行业齐全,生意兴隆,给居民带来了富裕。可是这里每到春、夏雨旺季节,街道全是烂泥,行走不便,不仅影响了生意,而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清朝晚期商会成员傅督前、傅中毓、黎新乔、喻湘益等人聚首议事,决定筹资派款,把街道铺成石板路。会后,他们分开行事,各负其责,一方面捐资筹款,一方面整路铺石。半年时间,一条烂泥街用青石铺成了石板街。 青石街的造就是壶天的一大进步,尽管每条青石的长短、宽窄、厚薄各有不同,但在能工巧匠的精心组合下,把整个壶天街编织成了有条不紊,天人合一的和谐图案。街面中间为横石板,宽0.8m,横石板两侧用直石板镶嵌,宽0.3m,街道两侧有排水沟,以条石砌沿、青砖铺底,嵌有青石地漏。整街宽为1.4m,铺青石板m,0.华里,这应对了当地民间传统的吉祥数字。当年在坳上结草为铺的三户人家是街的最高,铺石板街时,上街头铺11级石梯,下街头铺9级石梯与之相连。这样,上街头、坳上、下街头便连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充分反映了壶天老街的城建特色和商贸元素。 壶天老街因处于交通要塞,几乎所有聚居于此的人是从各地来的商贾,所以这里不是族人聚居。居民有多种姓氏,有姓刘的、姓傅的、姓王的、姓董的、姓李的等十多个姓氏。为了居民的安全和商绅的利益,巨商富绅们联手在街道出入口处设立更棚哨卡,上下街各设一名更夫,每晚五次敲梆鸣锣,巡街守夜。“各家各户,小心火烛,谨防偷盗”的叫喊声,时时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三)布局合理,特色明显。 由城江铺到街市的形成虽有多年历史,但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全街为土木结构,西边街为三进直屋,第一进墙高5m、宽4m、长6m,有木板楼,此进都设为铺面作生意,屋中有天井;第二进中间为厨房,两边为卧室;第三进为仓储室。东边街也是三进,一、二进与西边街相似,第三进为吊脚楼,楼上作仓储用,楼下喂养禽畜。街道两边房屋排列成序,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全街共间房子,寓示着“久久发”。一色小青瓦,一条青石路,映衬出壶天街一派古雅苍朴之美和商业贸易之旺。古街分为上街头、下街头,上街头包括二十街、四十街、坳上和中和总;下等头包括三角亭、横街子、凼公里、半边街,古街总占地面积27.3余亩,现存古建筑面积达平方米。上街头原有一古南宫,为邵阳道土简昌林建。后经道士刘三省修缮,大殿奉壶公,内殿奉玉帝,右殿奉老子、左殿奉大禹,曾作为壶天会道门的帮会地。古南宫文革时期被毁。与街口不到m处有两棵多年历史的银杏,较大的一棵银杏直径为70cm,高15m;较小的一棵直径为50.9cm,高12m。下街头入口处原有一九层宝塔,也毁于文革时期,现存一古老的城江桥和一口清澈见底的城江古井。下街头原有一建于明朝时的万寿宫,在清末时被在街上做生意的江西人买下。张尘发、严威斋带头,把其改建成江西会馆,号召在这里的江西生意人祀奉许旌阳(江西人),定期进行集会、议事、社戏等活动。在中和总出口处的城江河边有一古井,建于清代中期,旁边立有修井捐款碑。 (四)物质丰裕,人文厚重。 街上居民家家殷实,个个阔绰,有的居民家中还保存着清代流传下来的家实,如庄重典雅的檀木太师椅、雕工精细的三步牙床等重要文物,以及纺纱搅线的棉花槁子,储存白米的木制斗桶等民俗文物。为我们研究地方工商业发展和历史变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由于各路商贾汇集如此,不仅推进了经济发展,也加强了文化交流,更促成了人才成长。中和总学堂有一副对联说得好:“店多铺广十里长街生意好,物阜民康文化繁荣人才多”。这里不仅经商能人多,政界、军界、社会名流等方向的人才也不少。清代光绪年间,就曾出过提台傅商南,其夫人被诰封为一品夫人;还有镇威大将军傅士松;有早年出任龙安知府、推行新政著名川湘,光绪23年(年)回湖南与谭嗣同等创办时务学堂的蒋德钧;社会名流有曾为蒋介石雕刻印章的王迪惠等。下街头东面的义冢山都是有一定身价的老街人的墓冢,安葬在这里的人不仅光大了壶天门面,也为当时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 三、古貌新姿相得益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壶天老街的历史虽然并不太久远,然而,它的兴衰见证着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进程;它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它是中国农村几千年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 壶天老街地处湘中腹地,其地域特色,交通捷达,位置重要,环境秀美,完整地刻画了壶天老街昔日的显赫和今日的辉煌。老街以交通线为经,以山水脉为纬,兴市建镇,曼延扩展;小镇人临路而居,枕山而眠,繁街生息,构成了美丽湘中的独特旖旎风光和未来美好前景。 壶天老街,过去的集市,崛起不过年,鼎盛于二十世纪上叶。现存老人们尚能记忆犹新地回忆出当年有名号的店铺商行、工厂作坊、客栈饭店多家,再加上能说得出业主姓名的摊贩杂业也有余人。在这狭长山谷,方圆不过2平方公里的乡间小镇上,竟然进行了几百家的商贸交易,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热闹场面呀!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晨曦照亮城江河,清粼粼的水波闪烁出一片生机,上街头傅正兴铁匠铺传出的第一声叮当的打铁锤击声,犹如一声号令,敲响了壶天街开市的钟声,街市顿时鲜活起来,店铺纷纷下响板开门营业,占地为摊的小贩们敞开嗓子开始吆喝叫卖,远处而来的客商、四乡八邻的村民们,纷纷涌进街市购物买货,挑挑选选,讨价还价。举凡稻麦油料、豆类瓜菜、猪肉鱼虾、鸡鸭禽蛋、蚕丝土布、南粉花生、砖瓦木材等皆是本地特产;而糖盐海鲜、药材火油、南杂百货等都是外地货,都在这里汇集、交流,货多买卖的人更多。人们摩肩接踵,因过于拥挤而走动缓慢,因声音嘈杂而大着嗓门说话。最忙碌的要数脚夫们,他们推着车子挑着担子,灵活而急促地来往穿行于青石街道的人流中,接来新的鲜货,送去客户的选购。两个街口是两个两兄弟的天下,上街头口是刘氏兄弟的天下,下街头口是傅氏兄弟的天下。多年来,他们以独特的经济眼光和丰富的经商经验,在街口营造出了刘氏仓厅,傅氏码头等规模较大的行业。这里每天车来人往,粮进布出,人声鼎沸,谷仓里倾倒稻米的沙沙声与附近织布坊织布机杼的哗哗声和谐共鸣,库房里帐房老先生算盘珠子的拔响和码头上搬运工人们的号子浑然一体,构成了二十世纪早期民族工商业先驱的交响曲。早餐过后,十多家茶馆里飘溢出新茶的清香,二胡拉开了书场新的篇章。每到傍夜,戏院里传来了锣鼓的击节声,准备着晚上的花鼓戏。戏班子里的报子手举写着剧名和艺人名单的海报招摇过市,提醒人们晚间别忘了去看草头班子的演出。《五子行孝》是剧团的保留剧目,《刘海砍樵》则是常常出演的开台戏……每年正月初十至元宵节,这里总是唱戏耍火龙灯,斋醮放孔明灯,热闹非凡,宛如天上人间。 这是民间的集市,用世俗的繁华渲染着平民生活的浪漫;这是天上的街市,用想象的迷离证明着历史发展的真实。 时光悄然流逝数十春秋,时过境迁,壶天老街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性的转折,壶天老街哀败了。代之而起的是壶天新区现代化的高楼和集镇,壶天人也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壶天老街还在,青石板街道还在,老房子还在,店铺门面还在,壶天老街的历史遗存还在,人们经世致用的经商理念还在,传统优秀的文化意识还在。物质性的东西默默地在风雨中颓废破败,用岁月堆积的斑驳锈痕诉说着历史的辉煌和沧桑,用沉稳的石板道和古朴的板壁土砖映衬着现代化建筑的显亮和时髦,用恢弘与大气玩强地呈现着永难磨灭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人们的心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有所取舍地继承和发扬。 因古老的石板街与高楼大厦组成的新街相连,让人们不仅能感受都市集镇的现代气息,更能让人们领悟到壶天古街昔日的壮丽辉煌。古街与新镇各有千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里,过去的更夫已被联防队所取代,过去的帮会和会道门已被村民自所替换,过去的社戏书场被村文化室所替代。这里,人们自发组织各种文化队伍,经常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昔日的老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6年,壶天村被湘潭市人民政府授予文化示范村牌匾。 四、保护整治刻不容缓,开发利用彰显特色 今天,壶天老街两旁店铺早已搬迁,但仍住着百多户居民,淳朴的民风,优良的传统,仍折射出昔日的光芒。村民们还保留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和民俗活动,如孔明灯及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火龙灯,在每年的节日活动中都要亮相登场。壶天古老的石板街映射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中国农业、工商业、贸易业以及文化、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几千年来“三农”问题不断得以解决的历史见证和资料宝库。对壶天古老石板街的保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这座古老的街市有不少地方被风雨严重浸蚀,保护整治已刻不容缓。 (一)保护整治目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全面整修。1、对严重浸蚀和损毁部分进行全面维修;2、完善古石板街的居住功能和集市贸易功能,让古老的石板街重新唤发新的活力;3、利用古石板街的工商贸易、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优势,营造一个具有清末建筑风貌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居住、休闲、购物的旅游胜地;4、改善古石板街内外环境,彰显地方商贸文化特色。 (二)保护整治对策。基于对古石板街的发展目标与现状分析研究,建议采用保护与整治并重,“全面修缮,整体保护,严加控制,发挥作用”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对策。 ”村落选址和格局“ 2一、概况 壶天石板街建于清末,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地处娄底、宁乡、湘乡三县市交界之处,是旧时宝庆(今邵阳)至巴陵(今岳阳)、宁乡、益阳、长沙的必经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往客人的增加,店铺日趋发展,到了清朝宣统年间,壶天石板街已具有今天壶天老街的模样,约多住户,铺面对立,生意红火,上下共垛连接,且用青石板铺路,街头街尾石板桥引人注目,下街有一个9层楼高的宝塔,街段各有三角亭。上街头包括二十街、四十街、坳上、中和总;下街头包括三角亭、横街子、凼公里、半边街等。目前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成片历史整体风貌的壶天古街,当地民间一些传统作坊工艺、民风习俗至今仍在沿袭,具有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二、规划期限 与市城村庄规划相一致,近期(7年~年),远期(年~年)。 三、村庄保护的规划范围及任务 本次保护规划工作重点为:确定古村重点保护区范围和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 四、规划原则 (一)整体保护的原则 古民居分布集中,集中连片,根据现状实际情况,规划将壶天老街按照一个完整的历史地段的保护要求实施整体保护。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 注重保护古民居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周边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尤其注重濒临破坏的古民居的抢救和保护,努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再续利用。 (三)协调的原则 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既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又切实保护古文化遗产,使古民居保护区在保护中得到持续发展。 (四)有机结合的原则 不仅注重对有形的古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重视对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使有形遗产和无形的传统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规划内容 古村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的保护,建筑高度、色彩、体量、形式上的控制;古村保护和更新;道路、广场等基础设施规划;绿化生态环境规划。 (一)空间形态的保护 1、巷弄空间 壶天村内现仍保存有清代修的石板古街,整街以青石板铺设而成,全长米,面积0多平方米,街道两侧是成片保存较为完整的砖木结构的古民居,上下共垛连接,巷道空间狭窄、曲折多变,随地形、地貌的高低变化,多有石板台阶联系,随处可见古朴韵味的地方建筑特色。 2、空间形态保护 (1)保护和整理区内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如石桥、井台、门楼、门券等,使之成为集中反映清代时期传统民居风貌的空间认知点,成为观赏、旅游、休憩的地域。 (2)对保护区内的石桥、井台、门楼、门券等构筑物进行保护和慎重修复,完善路名牌、路类等环境小品的设计和设置,使其形成体系,烘托历史地段的独特韵味。 (3)保护传统民居聚落,以传统的居住形态为范本,根据实际情况,恢复“前店后宅”、“吊脚楼”等多种传统居住空间格局,成为真实存留传统居住空间的地域。 (4)完善保护区的入口序列,通过传统形式绿化的配置和建筑风格与尺度的控制,协调历史地段与外界的衔接,优化空间边界。 3、建筑高度控制 (1)维护原高度:各重点地段重点保护区内,现有遗存质量较好的传统民居建筑带和建筑群,应保持原有高度。 (2)6m檐口控制区:重点保护区内的非历史建筑高度控制在2层以下,需要整修和重建的建筑,建筑均为青瓦屋顶,其檐口高度不得超过6m,并要求保证景观错落有致;对风貌协调过渡区内的建筑高度均控制在2米以下,其檐口高度不得超过6m。 4、风貌协调区 范围是指重点保护区域以外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建建筑群区域。 风貌协调区的整治要求是:保持传统民居风格,发展前店后院,前庭后宅的民居特色。 历史建筑不得拆除,少数损坏的、修复难度大、价值不高的经审批后方可拆除。 新建建筑檐口高度应控制在12m以下,建筑色彩以灰、白色为主调,立面处理应尽量采用或影射传统特色,避免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和铝板等现代装修材料,并应与周围山体环境协调。 对风貌影响严重的近现代建筑尽量拆除,不能拆除的则进行外观的改造,以取得风貌的统一。 整治建筑周围的场地和环境,增加绿化。 (二)保护与更新方式 1、保护对保存完好的古石板和店铺住宅进行保护,以真实反映历史遗存,对个别构件加以维修,剔除近年加建部分,恢复原有建筑和院落格局。 2、修缮:有轻微损坏和风雨浸蚀的历史建筑实施修缮和恢复。保持原有建筑结构不动,更换门窗,添加细部,整饰立面;同时,重点对建筑的内部加以更新改造和结构加固,完善市政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改观:对损坏严重、质量较差的3层(含3层以下)的近现代建筑实施改观。恢复古街传统风貌,并健全配套基础设施。 4、拆除: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并难以通过改观进行协调的现代建筑进行拆除。根据这些建筑形式、体量和位置的重要性,采取拆除物理学建的措施,对整体地块进行更新建设,以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六、广场规划 增设入口观景广场,供人们游憩、集会。 七、绿化、生态环境规划原则 1、绿化规划原则 结合有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布置绿化并与保护建筑环境相协调;强化古村落保护区入口的绿化。 2、生态环境规划原则 组构人、绿、屋、水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结构,体现原汁原味的古民保护区的环境氛围,对各类设施的配置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绿化空间的组织,避免或减少对空气、水体、土壤的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整治水体,继承和维护古村落人与水的亲密关系。 整个街道相互交错,相互连接,上街头、下街头与横街头形成“人”型,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主街宽敞,次街略窄,全以青石板铺就,两侧为商贸店铺和居民住宅,排列有序,错落有致。街道两边都有排水沟,以条石砌沿,青砖铺底,城江河沿于大山深谷,自西向东,流经街旁,延伸田野,浇灌良田沃土,经过老街的城江河段,均以人工用料石砌成护河堤岸,上有4座石拱桥,沟通古道,充分反映了壶天老街的城建特色和商贸元素。两边房屋,平行排开,土木结构,青瓦屋面,檐牙交错,别致成序,主体墙角,富有艺术,吊脚小楼,风格独特,门面相对,利于买卖,房屋结构,三进五间,方便做生意,利于人居憩。每条街道有较为宽敞的出入口,有城江河紧挨整个街面,两口较大的古井,常年不干,水源充足,街道两边都有排水沟,排水系统完整科学,明暗沟交织相通,各户都有天井,并置水缸,天井可排水,水缸可防火,晚上各户可自闭铺门,自成一体。过去有更夫巡夜,今有联防队把关。 来源:文化书签wenhuashuqian ①长按复制“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yangzx.com/yysdl/71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