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益阳市 >埃及
时间:2020/8/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友人要去埃及,约我一同游玩,我当然是乐意的。多米先生本不想去,考虑到政局尚不稳定,几年前还在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怕不安全,无奈我去意已决,他又不放心我自己去,也只得答应同行。短短一周之内,我们欣赏了这个古国沉积了几千年的文明,体会了连绵战争遗留下的破败,也看到了近几年的发展,颇有感触。

至于安全,去之前心里还真是有点打鼓,尤其是临行一周前开罗市还发生了大爆炸,新闻说是交通事故引起的。但去了后便觉得安全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和新疆有一点相似,到处都有军队维持秩序,无需太过担心。

埃及的货币为埃及镑,价值比较低,换算过来旅行的开销也就相对较为便宜,打车、吃饭、购物,还有景点门票等价格都很低廉。可能是受货币本身价值不稳定性的影响,很多美国的银行都没有储备此币种,无法兑换。其他货币兑换机构也只出售,不回收,所以尽量不过量准备。美元在埃及可以无障碍流通,只是找零比较麻烦,无法找零的部分通常就被默认为小费,但是作为备用货币非常方便。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从南到北流贯全境。我们此行只去了亚历山大(Alexandria)和开罗(Cairo)开罗两省,还有很多地方等着我们下次再来领略。

美景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亚历山大灯塔和大金字塔;亚历山大图书馆、狮身人面像和古埃及都城;遗存在现代开罗市里的古老城堡和市场。

美食

当地风味小吃及甜品;特色饮品土耳其咖啡;牵魂撩梦阿拉伯水烟。

风情

独特的体验、出行注意事项,和街头撩人的猫。

亚历山大港

到亚历山大已经接近午夜了,但路上依然很热闹。下车后走向民宿的路上,有两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特别殷勤地要给我们带路、提行李,我谢绝了,但是语言不通,他们就一直跟着我们。找到了地方他们抢着按了门铃,之后便伸手向我们要小费,弄得我们哭笑不得,好在门开了,我们赶快闪身进去了。房东人很好,入住后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周边的环境、餐厅,以及夜间出门的注意事项。这里大家都是夜猫子,我们去吃饭的路上看见很多小烟吧(后面具体介绍),坐满了人,大家悠闲地喝咖啡、抽水烟,聊着天。吃过晚饭已经过了午夜,各种小摊小店才开始收拾,准备关门。

次日起了大早,沿着昨晚吃晚餐的路线穿过居民区,越过一条铁轨,来到沿海的主路。清晨的居民区人倒是也挺多,不知道大家怎么都这么不爱在家呆着。小店也都早早开了门,水果摊、饼店,还有卖活禽的小摊。

不同的是,这里的马车会常常出现在路上,感觉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交通及运输方式。当然,亚历山大港是个旅游地区,也有很多专为游客准备的马车。

亚历山大是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埃及最重要的海港。在海岸可以看到港口另一侧的高楼,以及卡特巴城堡(CitadelofQaitbay),那里便是我们这天沿海滨大道观光的终点站。

海滨大道一侧是海港,另一侧则是城市。城市里残破与华丽两种截然不同地建筑交错在一起,街面的居民楼墙皮脱落、摇摇欲坠,半栋楼的窗户都没有玻璃,看起来有几间还住了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面的亚历山大大学(AlexandriaUniversity),一砖一瓦都像是新修的,线条明朗,颜色鲜艳。

街区里的楼就更破旧了,一半坍塌,一半住人。拆掉的楼没有处理,任由残渣遗留在那里,渐渐变成个垃圾场。

亚历山大图书馆

沿着滨海大道走出没多久就到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原馆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可惜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今天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于托勒密王朝时期图书馆的旧址上,主体建筑为圆柱体,顶部是半圆形穹顶,会议厅是金字塔形。

馆内呈阶梯式设计,不同高度间层层递进,与屋顶的斜度达成一致。书柜整齐地摆在每一层,书柜之外的空间设了书桌座椅供大家就坐阅读。一进门的大厅处于中间楼层,有一个从半空伸出的平台,有玻璃围墙,站在平台上可以观赏整个图书馆的内部。图书馆的围墙从内部看和外部一样是弧形,墙上规则地排列着很多矩形的洞,我们猜测是用于吸收噪音。倾斜的屋顶开着许多窗,阳光漏进来,和灯光融成一片,照亮馆内。

图书馆内有很多物品展览和艺术展览,我们在大厅里随意走走就可以看到很多老式的印刷器械和老旧的书籍笔记。艺术展好像更多是当代艺术风格,不过我们并没有转全,不知道其它展馆里是什么样子的。临出门才注意到入口处的一个破旧零件搭建成的海底景观艺术摆件。这里进馆需要安检,出馆检查也很严格,每个人都需要打开包接受检查。也能理解,这个图书馆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古老书籍和图谱,肯定是要格外注意。

阿布·阿巴斯·穆尔西清真寺

出了图书馆又沿海滨大道走了不远,意外地在路边看到一个富丽堂皇的清真寺。地图上查了一下,这是亚历山大港最大的清真寺——阿布·阿巴斯·穆尔西清真寺(SidiAboElAbbasElMorsiMosque)。门口有几个大叔,帮进去参拜的人寄存鞋子。我们到门口去打听一下,一个和善的大叔用磕磕巴巴的英语介绍说寺里葬着圣人的骸骨,来此的多是为了参拜这个圣人的。

我们也想进去,和善大叔想偷偷放我们进去,被旁边一个严厉大叔发现了,制止了我,只让多米先生进去。原来正门是不许女性进入的,和善大叔看我们是游客想放个水,结果没成功。严厉大叔用手指指,让我绕到后门去。我顺着寺墙走过去,还怕找不到,但是另外几个当地的妇女过来了,我就跟着她们轻松地找到了后门。

门口也有两个大婶帮忙放鞋子,进去后有几个虔诚的信徒在念着经。窗很高,窗下沿墙摆了几个书架,摆满了书,看起来像是经书。一个女人坐在地上,怀里抱着一个看起来像是生了病的孩子,带着她一起读一本经书,面色平和。

这个小小空间的尽头有一个木屏风,上面还搭了帘子,就和正厅隔开了。抬头可以看到建筑的顶部,非常华丽,可惜正堂的地方我就只能能透过屏风和帘子的缝隙来窥探了。多米先生在屏风那一侧洋洋得意。

卡特巴城堡

过了清真寺再走不远就到了卡特巴城堡(CitadelofQaitbay)。这座城堡建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遗址之上,并使用灯塔的石料修筑。这个气势磅礴的建筑原本用于防御工事,还有可以放船下海的沟渠。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原本的用途早已荒废,如今只是用于展览。城堡本身开放参观,围城的房屋有间小小的清真寺,还有一个海军军事博物馆。

城堡内部像是个迷宫,四通八达。中间一个天井,直通堡顶。从城堡的房间里,可以看到海湾对侧城市,也就是我们早上出发点地方,以及延伸出去的堤坝。

堤坝上看起来正在进行施工,不知是重新修建亚历山大灯塔的工程,还是修建堤坝。从城堡出来绕到堤坝上,可以看到许多石礅,每一个都有一间屋子那么大。有了这些石礅的庇护,这里成了猫的天下!埃及人爱猫,任由他们在此地聚集,还有很多人带了食物来喂在此圈了地盘的这些猫。

参观完城堡,我们乘出租去民宿取行李,路过AlexandriaNavalUnknownSoldierMemorial和古罗马剧场遗址。太阳也快落了,染红天上的云。我们结束了在亚历山大港充实的一天,叫了出租车向吉札(Giza)进发,准备探索神秘的金字塔。

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气势宏大,也是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埃及共有大小金字塔近百座,吸引着世界各地数不清的游客慕名前来。

吉札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傍晚时分到了吉札(Giza)。我们的酒店离金字塔景区的入口仅一巷之隔,从窗口就可以看到金字塔群和狮身人面像。虽然天黑了,但是金字塔被灯光照得通亮。晚上和酒店老板聊了会儿,想套点有用的信息,意外发现他平常住在洛杉矶,离我们只有十几分钟路程,赶巧每年回埃及两个月,被我们碰上了。说到信息,老板就一句叮咛——不要相信那些导游。我们当时不明白,但第二天却是因为这句嘱咐得了益处。次日一大早我们就起了,到屋顶一边远观金字塔,一边用早餐。金字塔顶被朝阳染得粉扑扑的,经历了几千年的雄伟建筑竟似是长了颗少女心。酒店的猫老板这时候也在屋顶呢,人家天天看金字塔,和我们这些对着金字塔感叹的游客,便只自顾自的溜达着。

不多会儿太阳就完全挣脱了地平线,天地亮起来了。猫老板看上多米先生洒满阳光的座位,凑上去迷瞪了一下,然后被我用一颗鸡蛋轻松骗了过来。一边吃着早餐,我们一边注意着景区入口的动态。门口很早就排起了长队,我们借助地利,等到开始往里放行了才出门。

进了大门,许多当地人围上来,揽我们去骑骆驼,我想先转悠转悠,却苦于脱不开身。这时来了一个大叔,说自己是政府雇来帮助游客解说的,领着我们冲出重围。当然,他出示的证件我们谁也看不懂。大叔非常热情,让我有一点不自在,但是同伴跟他聊的饶有兴致,我也就跟着一起走。我们首先经过一片座椅,大叔介绍说是剧场,晚上观看现场灯光表演的。我们打听了时间,计划着晚上从屋顶上看看。

跟着大叔越走似乎离大金字塔越远,我心里有些犯嘀咕。果不其然,最后大叔把我们领到了一个骑骆驼的地方,说这家是政府的摊位,很正规的。我想起昨晚酒店老板的告诫,觉得有点被设计了,但是同伴觉得骑骑也无妨,我们便分开行动。他们骑骆驼从沙漠深处远看金字塔后再折回来细看,而我和多米先生则直奔狮身人面像。

近看狮身人面像(Sphinx)并不像传说中借着谜题吃人的怪物那么吓人,损毁的面容,风化的眼神,和背上用于施工修复的架子,处处透着沧桑。两只巨大的包子型狮子爪,倒是有点萌萌的,让人想去捏一捏。

顺着它目光的方向看去,正是一片高楼大厦。它就这么在几千年的风沙中守望着这片城市,看着它经历起起落落,战乱再繁荣。如今成千上万的游人不远万里前来造访,每天还有鸟儿落在它的头上叽叽喳喳,应该也不寂寞了。

狮身人面像正后方是这片塔群的三大金字塔——大金字塔(TheGreatPyramid)、卡夫拉王金字塔(PyramidofKhafre)和曼卡拉王金字塔(PyramidofMenkare),周围还有几个相对较小的金字塔。大金子塔是仅存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金字塔表面的砖层在几千年的天灾人祸之后早已剥落,尤其是第二大卡夫拉王金字塔,据说表层的转被敲去修教堂,结构遭到破坏后就不断脱落,现在只有塔尖上还剩下一点表层砖,像是带了个小帽子。踩着炙热的沙子走到近处才能感受它的气势。站在金字塔的脚下,才能真正体会金字塔的建筑是一项多么巨大的工程。沿着简单的几何形状逐层上升,每层砖都差不多有一人高,头要仰到与地面平行才能看到塔尖。人呀、骆驼呀,在它脚底下就像是小蚂蚁,几乎看不见了。

主要金字塔都配有一个葬祭庙,早已风化破败。每个金字塔都有一个小小的出入口,是条狭长的通道,人进去要弯腰低头,还有人干脆坐在地上慢慢挪下去。通道直通墓室,墓室早就被清空了,进去后只能看见空荡荡的石头房间,和地上棺材型状的凹陷。不同大小的金字塔墓室大小也不一样,但都是非常的闷热憋屈。

除了金字塔,这里还有陪葬船和众多小陪葬室。地面上则留下了挖船留下的大坑。透过锁住小陪葬室的门栏,可以窥看到里面老旧的古碑。断壁残垣上还留着千年前刻下的字符,似乎在挣扎着用最后一点力气来述说当年的故事。

小一点的金字塔已经坍塌得只剩底座了,苍凉悲壮。还有不知多少墓室埋在黄沙下等待人们去探索。

如今这里作为热门的旅游地开放,随着大量游人的来访,死气沉沉的沙石间也增添了不少生机,等待载人的骆驼、成群结队捡食垃圾的野狗,还有许多鸽子飞来飞去。而不远处,人类的城市更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景区下午五点就关门了,我们和同伴会合后回到旅馆,在房顶餐厅一边看日落,一边交换了几个关于骑骆驼的趣事。同伴跟着导游上了骆驼后,不得已变主动为被动,强制增加了不少消费,比如回程要加钱,买汽水喂骆驼什么的,毕竟在沙漠里,万一谈不拢想回来可就难了。不过就像之前提到的,埃及物价并不高,所以这些额外消费虽然让人心里有一点不舒服,但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对同伴而言整体是一次有意思的经历,所以还是很开心的。我们则是旁观了另一对旅客,跟导游谈好了骑骆驼的价格,上了骆驼导游变卦了,两人吵着要下来,导游却不让骆驼跪下,试图以此胁迫旅客就范。没想到这次碰到个硬脾气,那位男士直接从站着的骆驼背上跳下来了,并帮助他的女伴下来,扬长而去,留下站在原地傻眼的导游。

聊着聊着,厨房里传出诱人的香味,是烤鸡!我们这是才觉得肚子饿了,去厨房问问晚餐有什么菜色。正在火炉上烤鸡的小哥哥告诉我们这是他们今天的员工餐,不对外出售。这时旅馆老板走了进来,提醒我们这天刚好是感恩节,虽然埃及并不庆祝这个节日,但是作为一家主要接待国际旅客的旅店,他愿意创造一个多元的文化氛围,也乐得给员工们一个过节庆祝大吃一顿的机会。接着又说到我们在美国的住所离得很近,在这千里之外的埃及碰到也是缘分,邀请我们一起过节,也就是请我们吃晚饭啦!我们自然是恭敬不如从命,然后又开心地聊了一阵子。

烤鸡上桌的时候,金字塔晚间的灯光表演也开始了。我们一人一大盘,边吃边看,非常享受。表演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了三次,讲述了一个古老王室的故事。表演结束,我们也就散去各自休息了。

阶梯金字塔

古代埃及金字塔有近百个,在吉札(Giza)看到的这三个金字塔是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而最早的金字塔则是建在塞加拉(Saqqara)的阶梯金字塔(PyramidofDjoser)。这座金字塔为后来的埃及法老墓葬树下了标杆,开启了金字塔的篇章。

这座金字塔有中庭和葬祭庙,中庭周围还有很多石室。这些建筑早就坍塌了,目前正在大举施工修复。一侧围墙已经重建,很有气势,摆在老旧的金字塔旁更显得它沧桑。

还未修复的地方有大片残破的砖瓦。墓区外就是沙地,远远地还能看见三座吉札金字塔。看的再用力点,黄沙里还有更多若隐若现的金字塔,只不过那些还没有对外开放。

这里只有一座金字塔,游人也不是很多,但这不妨碍牵骆驼来揽客的当地人。游客不多的时候,骆驼主人就自己骑上骆驼,悠闲地溜达溜达。

阶梯金字塔虽然没有吉札三座金字塔大,但也是颇具规模。所谓阶梯,便是六层逐级减小的埃及古代墓葬建筑马斯塔巴(Mastaba)。与其他金字塔不同,阶梯金字塔的墓室不在塔内,而在地下。塔周围有几个入口,但是并未对游人开放,我们也无法进去探探千年前留下的宝藏。

墓区内的石室很多已经倒塌,但还有几间保留较为完整的,有抗大枪的大叔在门口走来走去,怪吓人的。但是他很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看,我们开始有点怕,里面又是黑乎乎的,不敢单独跟他进去。后来又来了几个游客,我们就顺势一起进入。里面基本上已经被搬空了,但是壁画留了下来,很值得一看。

红金字塔

距离阶梯金字塔不远的红金字塔位于代赫舒尔(Dahshur),是世界上第一座非阶梯形的“真”金字塔,大小与吉扎金字塔相仿,是埃及第三大金字塔。由于石质偏红,被称为红金字塔。

红金字塔内部也可以进去参观,只是非常耗费体力。首先要从塔外搭建的台阶爬到半高处的入口,

然后通过一个又窄又矮又长的石头甬道下行至大概塔底的位置,

从底部要钻入一个更加窄小的石道,个子高的人怕是只能爬着才能进去了。略微上行一段,就到了一个石室,

从石室四周都是几乎垂直的墙壁,石室中央搭建了一个高高的木头梯架,

登到梯架顶上,又是一条通道,但是没什么坡度,比较好走,低着头就可以通过,一边走一边觉得头顶上有什么东西在蹿来蹿去,心里发毛。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盘踞墓室的蝙蝠。

通道尽头还有最后一层陡坡台阶,爬完这一层,就到了红金字塔内部的主墓室,

墓室已经被搬空了,只能看到空荡荡的石台。墓室顶部却是生机一片,大量的蝙蝠在此繁衍生息。

在墓室短暂地休息一下,又要原路返回,金字塔里又闷又热,上下左右到处碰壁,来到出口真的是有种逃出升天的轻松。

弯曲字塔

此行参观的最后一个金字塔是位于红色金字塔不远处的弯曲金字塔(BendPyramid)。为什么是弯曲的呢?据我们的包车司机介绍,当时这座金字塔建造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角度计算错了,所以从半截的时候改变斜度,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弯曲金字塔。没错,就是这么出乎意料。

弯曲金字塔旁边还有一个黑色金字塔,表层已经坍塌,只剩下核心部分。我们并没有前往,只是远远地看一看。

孟菲斯

游完金字塔,顺道去看看孟菲斯。这座城市是是埃及古王国的首都,塞加拉的阶梯金字塔就是古埃及定都孟菲斯(Memphis)时的大型墓地,因而被称为孟菲斯的“死者之城”。现在这座古代都城的遗址也被认定为世界遗产,作为生态博物馆开放给人们参观,以此窥探它曾经的荣耀。

一路上人不多,可以看到看到骑小毛驴穿梭田间和街头的男子,头顶箩筐赶路的妇女,还有赶着马车运货的祖孙。羊群懒洋洋地霸占着路边,很是悠闲。

孟菲斯遗址处有一个博物馆,专为一座巨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sesII)的雕像而建。这座高达10米的雕像由巨大的石灰石雕刻而成,底座和腿部都已经损毁,以躺在发掘原址的形式陈列。这座雕像是曾经用来装饰卜塔神庙东门的一对巨像之一。

雕像细节刻画到位,身上有许多文字、彩绘,线条柔美、面容温和,想来在世时也是个美男子吧。

博物馆里还有些其他的石雕,包括各种石碑、人像和小型的狮身人面像。

这里游客不多,周围有零星几个商贩的小摊,还有不少抢镜头的狗子游荡在各种石像前。

离开的时候路过一个水果摊,果子摆的整整齐齐,每一颗都娇艳欲滴。石榴成熟到自然开裂,还有我心心念念的柿子!我们买了一大袋在回程的路上吃,还没回到酒店就消灭光了。

开罗市

开罗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横跨尼罗河。一眼望去,市内既有摇摇欲坠的老居民楼,也有豪华挺拔的高楼大厦。拥挤的窄巷和豪华的环岛交织,形成鲜明的对比。市内的主道路两旁立满了巨大的广告牌,让整个城市充满了炫彩。

偶然路过政府大楼,只多看了两眼就被守卫的大兵轰走了。不过没走出多远又遇到一群正在路边休息的士兵。原来不站岗的时候,他们也只是说说笑笑的年轻人啊。

伊本·图伦清真寺

这是非洲目前仍保持着原貌的最古老清真寺(MosqueofIbnTulun),也是埃及境内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清真寺。按照地图找到所在地非常简单,虽然“隐藏”在居民区中间,但庞大的建筑非常显眼。可是进去去没那么容易,我们沿着外墙转了好几圈也没找到正门,而诸多小门也都无法进入,只能从各个方向观望仅一墙之隔的圆顶和尖塔。

就在我们几乎要放弃了的时候,碰到一个附近的居民,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连比划带猜测,终于找到了入口。其实大门是敞开的,但是不大,也没有人来往,我们误以为是另一个小门了而已。

由大门进了围墙即到大殿外墙,顺着两墙之间可以看到附近另一座寺院的尖塔。望向礼拜大殿,可以看到信徒们跪在里面做礼拜,怪不得看不到人出入。

大约还有半个小时礼拜才会结束,我们先在内外两墙之间转一转,一边走一边从门缝里窥探大殿里的情况,可惜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到。寺院的另一侧有一座宜礼尖塔,塔的尖端为小圆顶,塔外有沿塔壁而上的螺旋形阶梯。

终于等到礼拜结束,人们纷纷离去后,寺众引我们进入大殿并穿上鞋套。礼拜大殿用白色柱子支撑,雕刻着各种图案,四周建有四个列柱拱廊。

穿过拱廊来到中心的露天庭院,眼前豁然开阔了。庭院大致呈正方形,庭院中有一座镀金圆顶亭楼,地面上有一个仪式用的井,估计是做特殊仪式的场所。

萨拉丁城堡

这片城堡原是用于防卫的堡垒区(CairoCitadel),城内建有监狱、宫殿和几座清真寺。城堡建在山上,巨大的圆顶和高耸的塔尖老远就能看见。

在城堡内的第一站是清真寺(Sultanal-NasirMuhammadibnQalawunMosque),寺里游客很多,需要脱鞋进入。出口处有一个“文化体验角”,里面两个小姐姐招呼我们过去。小姐姐是志愿宣传伊斯兰教义的,但是我们那时刚和城堡大门售票处的员工发生了些争执,心情不太好,被细心的小姐姐看出来了,拉着我们聊一聊。从买门票遇到的不公待遇,聊到对精神世界的不同见解,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心情也是多云转晴了。这次对话给我的触动很深,虽然是在喧闹的旅游景点,虽然也并不打算更深入地接触伊斯兰教,但是这个小姐姐给我心里带来一份温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出了寺院,顺着路线来到城内的军火博物馆和监狱区。这些地方冷冰冰的,没什么情感,和刚才的温柔形成强烈对比。城内的角落里还布置着大炮,充分展示着城堡作为军事要地的布防。

最后行至堡区内的主要建筑,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MosqueofMuhammadAli),也就是圆顶和尖塔所属的建筑。这个寺院里面金碧辉煌,看着眼花缭乱。里面游客很多,虽然看着堂皇,但是却充斥着一股臭脚味,进去呆不到一分钟就坚持不住了,赶紧跑出来。

我们正门进侧门出,来到露天内庭。内庭中央有个礼亭,前面摆满了椅子,还有人在忙忙碌碌地布置着,看起来有一场婚礼即将在此举行。

绕道大殿的另外一侧,视野豁然开朗。这边也是露天庭院,但是更为开阔,即将举行婚礼的新人也在这边拍照。

站在这里居高临下,可以看到整个开罗。如果看得仔细一些,还能看到远处金字塔的身影。

从城堡区出来,天色也不早了。我们站在围栏外,望着夕阳从城堡前的草坪上不紧不慢地落下,拉开夜幕。

埃及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之一,以广为收藏法老时期的文物为主,又称“法老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两层,下层按年代展示许多棺椁、雕像、石碑等,还有很多刚运输来还未来得及拆封的物件;上层按主题展示,木乃伊、木棺、装饰、首饰等。博物馆很大,虽然游客很多,但除了入口处其它地方都不怎么拥挤。

馆内收藏了许多木乃伊,以及墓中出土的文物。平时电影没少看,但猛地跟货真价实的木乃伊来个面对面,心里还是有点毛毛的。

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墓葬方式,皇家贵族和平民百姓的棺椁规格,都在陈列厅里跟大家讲着自己的故事。

还有些精美的物件和摆设,项链、金面具、壁画、猫抓装饰等。

在博物馆的礼品店里,除了各式古埃及风格的商品,还有一位手工艺人现场展示埃及的金丝装饰手艺,现场制造店内出售的工艺品。

汗?哈利利市场

在开罗市中心地带的老城区,有一个由分布在几十条小街巷里的几千家个体小店组成的巨型市场,汗?哈利利市场(Khanel-Khalili)。这里几乎还保持五百年前的伊斯兰市场原貌,许多店铺可追溯到公元14世纪。市场道路狭窄,街道两旁挤满了小店铺,很多店铺的作坊就在街边老楼里,楼上制造楼下出售,商贩们全家都在里面工作、生活。

市场所占区域庞大,有无数大小通道可以出入,但是主要的出入口都有重兵把守,门口的警卫坐在那里把玩手里的大枪,一出门就有好些警车停在门口。

这个市场什么买卖都有。最多的是各种埃及手工艺纪念品、毛毯、皮革制品等;还有特色香料店,既有食用香料也有熏香香料。那味道真香,要不是怕带不回来我肯定要买一点!也有很多现代箱包、服装、工具店,甚至还看到了许久没见过的缝纫机店铺;更是少不了街角随处出现的各种小吃,和埃及人最爱的阿拉伯水烟(Shisha)。

别看碳烤玉米黑糊糊的其貌不扬,但它是埃及人民非常喜爱的街头小吃,简单又美味。

在这里买纪念品回去可一定要砍价,要砍得比在国内的小商品市场还要狠!只要拉得下脸,没有拿不到的价。我们买了几条头巾回去作为礼物,基本上是以不到要价的五分之一拿到手的。

市场占地虽大,但是人流量更大,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到处都是摩肩接踵。人们还要穿梭在狭小的街道间运输货品,发展出以各种交通方式在人群中穿梭的本领。

步行者头顶肩扛,累是累点,但行动自如

进阶一点的使用工具,手推车或自行车

真正的牛人开着小客车都能在人挤人的路上拼出一条前进的道

尼罗河畔

尼罗河穿开罗而过,河中有岛,以桥连接。我们步行通过Qasral-NilBridge去格吉拉(Gezira)岛上转一转。桥头有气势凛凛的狮子雕像镇守。

尼罗河畔的两侧泊满了船只,大多是招揽游客的饭店或酒店,还有游河的渡轮。

岛上有不少公园,但是里面的人不多。我们在岛上路过一个歌剧院,想进去看看,可惜没有开门。还远远地观望了一下高耸在岛上的开罗塔。

美食

埃及的食物很有特色,这一趟吃了许多好吃的,还有很多以前没有试过的小吃。

小吃

首先在亚历山大港,既然临海,必然要吃海鲜,浓汤、烤鱼都十分鲜美,海鲜炒饭也很让人回味。随餐上来的还有很多小菜,茄泥、土豆、胡姆斯酱(Hummus)都让人食指大动。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品尝埃及特有的阿伊施面包(AishBaladi)。这种面包和中东的口袋面包有点像,但是小一点,而且气鼓鼓的,像个小气球。刚上桌的时候还热气腾腾,一口咬开里面是空的,可以放菜加料。面包外面烤的有点脆,吃在嘴里越嚼越香,上面还撒了几粒芝麻。这种面包在埃及到处都可以看到,吃饭的时候饭店也会给足。

到了开罗市里好吃的就更多了。第一晚几个当地的朋友带我们去吃不可错过的特色埃及菜库沙利(Koshary)。这道小吃是意面加豆子加米,看起来相貌平平像碗普通的主食大杂烩,然而里面的味道特别惊人,煸至干香的洋葱和蒜,多种香料的结合,熬到火候的番茄酱,配上秘制辣椒酱,再淋上几滴醋,简直是味觉和口感的激情碰撞。我们去的这家店没有菜单,只做这一道菜,天天爆满。回忆到这里都感觉要流口水了。

在开罗和亚历山大,还有一个特色炸丸子法拉费(Falafel)。其实这种鹰嘴豆蔬菜丸子在整个中东地区都很常见,但是这里的略有不同,主料由鹰嘴豆换成了蚕豆,里面略呈绿色;而形状也有别处的球形改成了扁扁的饼型;表面还会撒些芝麻和香料,这种改良版的炸豆丸子叫做亚历山大法拉费。

埃及人似乎特别偏爱蚕豆,另一种广受欢迎的小吃富尔(fuul)也是以蚕豆为主料顿成的豆子浓汤,清香的蚕豆配上层次丰富的香料,再淋上一层番茄酱,朴实又美味,即可当小吃直接享用,又可以卷在气球面包阿伊施里面裹成三明治卷。

同样是受中东饮食的影响,葡萄叶卷米也是常见的开胃小菜,而埃及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了白茄子塞米,都是酸口的凉菜,特别开胃。

说了这么半天是不是有点偏素了?没关系,埃及的肉食也是很给力的。常见的烤肉烤串我就不赘述了,比较有独特的是闷乳鸽和炒骆驼肝。闷乳鸽有两种不同做法,但是主料差不多,就是乳鸽和米。一种是香米和香料塞到鸽子肚子里,然后再焖烤;另一种更传统一些,我也更加偏好,是把鸽子埋在拌好香料的米里,进蒸笼,裹上锡纸闷熟。虽然看着平平无奇,一口咬下去香米香料带着肉汁,心都要化进去了。

炒骆驼肝看起来像炒猪肝一样(下图左下角那盘),但是脆生生的,也没有什么明显不一样的味道。

上图里右下角那个绿汤Molokhia,也是埃及一大特色菜品,口感是黏糊糊的,由多种绿色蔬菜炖成,上面撒着炸脆的大蒜碎,颜色清寡但味道浓郁,一碗下肚回味无穷。

埃及烙饼也很好吃,分甜咸两种,既可当作主食,又可算是甜点。香酥的烙饼里加上不同的馅料,咸的是奶酪和干果,甜的是蜂蜜和奶油,配上一杯酸酸的洛神花茶,恰到好处。

甜品

有滋有味地填饱肚子后,如果想再来份甜品,OmAli绝对是首选。OmAli的字面意思为“阿里的妈妈”,是源自埃及的面包布丁,用千层酥皮在牛奶和椰奶里烤成,最后撒上果仁,漂亮又美味,我都没来得及拍张照片就已经吃完了。除此之外,各种中东常见的点心和香甜绵密的冰淇淋也非常棒!这些小点心一般都是论斤卖,我也分不清哪个是什么,就请店家推荐装上一盒,慢慢享受。

烟酒

由于穆斯林教的普遍,埃及对酒精类饮料的管理非常严格,一般的店里都买不到,要去专门卖酒的地方才有。可能是消费动力不足,酒品种类不多,味道也不是很惊艳。

与酒水发展的萧条相对比,阿拉伯水烟Shisha在埃及可谓是遍地开花。一份烟草,还可以选择各种口味,几块煤炭,和一个水烟壶,再加一杯廉价但极浓的土耳其咖啡,就可以把烦心的事都丢到脑后。傍晚至入夜十分,许多本地人都会在这烟雾缭绕中跟两三好友谈天说地,或是独自思考人生。这种水烟馆几乎遍地是,我们晚上闲下来也来体验一下这埃及式放松。

风情

埃及人热情开朗,嗓门特别大,走到哪里都是一派喧嚣,热闹非凡。

趣味体验

在旅游景点很多人都喜欢和我们这些“外国人”合影。在开罗市里,多米先生比较“抢手”,常有小朋友过来问他能不能拍照,甚至被团团围住。但是在吉札金字塔和亚历山大港,我则更受欢迎,几乎每个迎面走来的人都会跟我问好,甚至是用中文问好。有大约三分之一打了照面的人会要求合影。一开始我还不好意思拒绝,结果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如果全都答应我自己就没法游玩了,只好一路走一路摆手谢绝。想不到在这神奇的国度,我们竟也体验了一把当“明星”的烦恼。

除了合影,很多埃及人也很喜欢被拍照,拿不拿得到照片无所谓,看见我的相机扫过来大家就会自动摆好姿势招呼我给他们来一张。

注意事项

在埃及的景点买票,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如果没有导游带领,一定要会“抢购”。开罗市内的景点虽然人多,但是排队购票都还是很有秩序的。然而在亚历山大卡特巴城堡和吉札金字塔,买票可是个难题。排队像个摆设,你排到了,总有人会抢在你的前头插个队,一条队变成一团队。你要是不强硬一点,怕是买不上票的。我去的短短这几天,吵架的人看了不少,打架的还真是一个没见到,所以不要怕,如果轮到你买票,大胆的顶上去。当然,不会说阿拉伯语肯定是会吃亏,售票员也不一定会公平对待每一位游客,但是不争取绝对不会得到照顾。

埃及大多数景点都设有的学生票,有些地方会卖学生票给多米先生,有些地方则不肯。我们开始以为是地头蛇的霸王政策,后来发现其实是全国统一的,年满30周岁一律不得购买学生票。有些地方查得严,有些地方不严。有些地方看多米先生面相显老,便不肯卖学生票给他,直到查了证件才有同意卖给他了。开罗市内有些地方只认某种统一的国际学生证,各学校颁发的并不好用。不过毕竟在人家的地盘上,对方实在不肯给学生票我们也只能购买全票。

在进入金字塔和墓室时,看门人会告诫你不能拍照,并暗示给他点“好处”他就可以不查你的相机,但是其实不能拍照的规定只适用于相机,手机是可以随意的。不过拍摄壁画的时候,无论是交了钱用相机拍,还是用手机拍,都尽量少用闪光灯,可能会对壁画造成损伤,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管理方法没有办法保护文物。

有些小商贩会耍些小聪明,尤其实在旅游景点,想尽办法把你的钱从口袋里掏出来。但也都是本着小骗怡情的基本原则进行游说,不会太强硬,此行也没有遇到什么危险事件。埃及几乎没有免费的公共洗手间,即时在景点也需要付费使用。我出门什么都不带,东西全放在多米先生包里,有一次分开去洗手间,排了很长的队才发现有人在收费,我把全身的口袋都掏出来表示真的没有带钱,对方才一脸不情愿地放我进去了。后来了解到,其实有些景点的洗手间并不是强制收费,但总有服务人员总会站在门口收费,充作外快。在景区的洗手间排队规则同买票,排到你总会有人来抢。我抢不过别人,一个大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帮我拦了门,让我进去。不管走到哪里,总是有好人的!

交通

飞抵开罗国际机场时已经下午六点多了,天都黑了,当晚的计划是打车去亚历山大。之前查过公交讯息,班车这时候应该已经停运了。本来还有点担心找不到车,但是出了机场马上有很多人围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包车,每个人胸前都挂着工作牌,说自己是机场的正式工。我虽然出门前临时抱佛脚学了一点阿拉伯文,但也仅限于认数字、问好,无法辨别证件内容或真假。我们试了一下在美国常用的一个打车软件,这里也可以用,于是查了个价格,跟机场的包车司机讨价还价一翻,达成协议。他帮我们拎包出了机场,来到旁边的停车场。停车场有很多等着拉客人的车,有点像北京前些年景点门口黑车聚集的现象。跟我们谈好价格的大叔把我们转交给一个司机小哥,告诉他我们要去哪里,就离开了。这段车程不短,我本想着路上可以跟司机聊聊,套点有用的信息。无奈小哥不太会说英语,沉默了一路,我只落得个清静。

开罗机场到我们在亚历山大的住所大约公里,但我们生生开了将近五个小时才到。这一路,真是深刻体会到了埃及的交通状况,难以忘怀。首先是堵车,从机场到北上的高速需要穿过开罗市中心。晚间的开罗十分繁华,乘着车都可以看到大街小巷灯火通明,许多夜市占满了街道。但是这开罗的夜景,横穿市中心这短短几公里,我们欣赏了两个多小时。之前就听说这里堵车很严重,心里还在想是那些没见识的人没有感受过晚高峰的三环,然而,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被开罗的交通刷新了认知。交通规则似乎是不存在的,各种车都有,想怎么开就怎么开,随行的很。好多车都装着警灯,红色蓝色闪成一片,开始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儿,后来才明白那些只是载客的中巴。三蹦子、摩托车,甚至是马拉的车,都混在车流里共用道路。地上也是划了线的,但是完全没有人遵守,大家仿佛都看不到。也是,咱也不能要求马儿按规定走线吧,公平起见大家就都不走吧!每个司机都是高手高高手,我在车上看的胆战心惊,开车的倒是气定神闲,两车之间隔上一厘米都感觉是留了太多的量。不过也好在交规只是摆设,出了开罗市,上了高速路,司机小哥便开得飞快,破旧的车子咔咔直响,终于在午夜前到达了亚历山大。小哥似乎不太会用导航,到了目的地附近转了好几圈也没找到我们的住所,还问了路边摆摊的大爷,才找到路。我们住的是间民宿,在窄小的胡同里,我们在路口下车拖着行李走进去。

在亚历山大步行过马路可是个难题。车辆只会在红灯路口停下让行人通过,但是路口并不多,很难找到过马路的机会。而没有路口的路段又是车流不息,每一辆都是飞速前进,完全无法穿过。尝试几次未果后,我学会了跟着当地人过马路。要过马路的时候看准一个人,哪怕是个老人家,过马路的身手也比我们矫健得多,他们可以准确地判定什么时候可以过,瞬间出发,如同离弦的箭,在车流中穿梭。我们则手忙脚乱地紧随左右,胆战心惊穿过马路。

城市里叫车打车都很方便,价格也不贵。城市周边还是包车比较好,去阶梯金字塔和孟菲斯那边,我们请住宿的酒店推荐了一个司机。可能是没有沟通清楚,我们的行程时长远远超出了司机的预计,但他还是按照我们的想法走了全程,并悉心讲解。有些景区没有当地人进去还真比较麻烦呢,守门的士兵一个个都一脸严肃,问题很多,司机师傅就拿五块钱疏通一下,我们就被轻松放行了。行程结束后我们给司机留了比较多的消费,弥补他额外付出的时间。

在开罗市里乘坐地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非常便宜,避免堵车,也不是太挤。地铁站的标识有些英文注解,不过最好是和手机地图结合着看,避免去错地方。

街猫

埃及人爱猫,自古就爱,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猫奴了吧。爱猫之心流传至今,便任由着成百上千的猫流浪在街头。”流浪“一词这里倒有点不合适,太凄惨。埃及街头的猫与人类和平相处,看见有人走来不光不会躲闪,还会迎上前来示好。而人们对这些猫也是宠溺有加,手里有吃的就分一口给猫,没有就蹲下来摸摸头。下面是我们这一路遇到的街头猫友们。

Ms慢半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yangzx.com/yysdl/54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