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省“讲文物故事、知家乡历史 首届湖南文物价值解读与传播大赛” 的评选结果出炉 记者从市文物管理处了解到 我市共有三篇作品获奖 赫山区选送的《何凤山墓》 安化的《大福石拱桥》分获二等奖 安化的《文澜塔与“印心石屋”摩崖》获三等奖。 本次比赛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省文化厅、省党史研究室、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联合主办,省文物局、红网联合承办。为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宣传推介我市历史文化,展现益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市文物管理处共选送了多篇作品参赛,其中26篇入围。目前,评选结果在红网已完成公示。 大福石拱桥 (作者:黄正芳) 大福石拱桥 大福石拱桥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大福!
现在,我站在沂溪河畔原义渡口,向您解说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古石桥《大福石拱桥》。 请看: “彩云托日水西流,荆楚风烟一望秋;浅见游鱼清到底,一桥一里胜扬州。”多美的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 大福石拱桥,又名大福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是清代邑庠生黄嘉菊等十八位首事,以沂溪义渡不便倡建。先后阅七载工,用金五万有奇而竣。她全长95米、宽7.5米、高9米,两端设石级,南侧43级以升,北侧32级以降,桥面铺石板,护栏为石墙,全为青石条结构,气势雄伟,构造独特,履如坦道。年安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百多年来,该桥先后经历了大清六个皇帝和民国、解放两个时代,遭受特大洪水冲击不计其数,累损累修16次,每次除梭子礅损毁外,大桥主体仍保持原来本色。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大福铸就的一座丰碑,她派生出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有我们享用不完的话题。 请看: 我面前流淌的这条溪叫沂溪。沂溪,是安化县境内48条溪流中的第二大支流,她发源于东山的桂岩山,流经新桥、木孔、大福、长塘,至桃江的泗里河,由马迹塘注入资水,全长多里。 过去,大福这个地方是荒蛮之地。据《宋史·梅山峒蛮》记载,属梅王左甲首领扶汉阳(年)统领,旧不与中国通。古为北道,五里设一亭,素有孔道之称。因山高水长,水流湍急,没有公路与桥梁,交通十分不便。而且,每年在夏秋之间有涨黄泥水的习惯,故历史上称为“泥溪”。而大福坪在建桥前叫“大琥坪”,是安化县的第二大盆地。据《崇善寺记》,大福是“安化县归化中三乡”的中心聚散地,有上60华里下60华里之说。古为邵阳、新化、益阳、宁乡商贾往来的要塞。宋熙宁五年()置安化县归服朝廷,盖取“归安德化”。 大福桥修建后,把南北两岸连接贯通,从此大福坪便繁荣起来,商贾云集,许多邵阳、新化人选择这块风水宝地安居乐业,故大福坪历史上有“小南京”之称。 据老一辈人讲:作为大福人,假若在外地他乡遇故知,如果你能讲出大福桥有多少石级,有多长,那么你就是准同乡。倘若你还能侃“神仙下凡、鞭动石块”、“曹阿公为首事治眼疾”等故事,那亲切的话语就更加倍感亲切了。 大福桥素有“长虹卧影”之美誉,是大福镇城区十景之一。她宛如长虹,一袭青装,整齐划一,不知为多少牛郎织女牵线联姻。那么,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当时,她到底依靠什么力量和办法而造就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宏伟建筑呢? 据老一辈传:十八位首事为修桥曾立下“三年吃斋,一日不得歇肩;有无事故,日日必集”的誓言,先后从邵阳、新化等外地请来石匠58位,动员黄氏宗祠派下山主黄学含无私奉献石山,六名首事分赴邵阳、新化、宁乡、益阳等6县募捐,十二名首事分管设计、财务、协调、修造等事务,堪称“井井有条,布置得当”。 除此外,十八首事修桥的壮举,还感动了上帝派神仙下凡帮助:年仲春,大桥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工地上一派繁忙的景象。但是,在这时候大伙儿都有一种异常的感觉:采石的觉得比以前轻松多了,运石的觉得没有以前那么费劲了,砌石的觉得没有以前那么艰难了,随放随稳,得心应手。随着这种特殊的感觉,主持修大桥的局主田大琳(尹新村人)、孟四映(石桥村人)等还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开餐时入席吃饭的人总是比参加劳动的人少一个,餐餐如此,天天如此,怎么也找不出这个只做工不吃饭的人来。有一天,二十多个强壮汉子拖着一块几千斤重的方石,一步一停喊着号子向前推动,“齐着力呀,嗨道!”“加把油啊,嗨道!”......突然,大家感觉轻松了,竟能大步大步向前跨。有人回头一望:隐隐约约看到一位白胡子老者,手里拿着一柄白色的拂尘在伴着号子挥动。但定神一看,又什么都没有。这类怪事在采石场和砌工场、木料场也接连出现。于是,大家认定那位只做工不吃饭的人,就是这位“隐身老人”。这样,工地上一传十、十传百,奇闻就这样一下传开了。这天收工后,人们在工地上议论,石匠头首苏舜山(邵阳人)说:“这定是神仙下凡,在帮助我们修桥啊!”一位年轻人不信,“这世上哪有什么神仙?”另一位木工首事刘正魁(苍溪村人)说:“信者有,不信者无。”正在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的时候,突然一位老人出现在人群中,白发红颜,宽衣宽袖,神态潇洒。年轻人连忙指着那位老者对大家说:“就是他!”老人微笑着望着大家,捋了捋花白的胡子,“倏”地一声从口中吐出一张字条。年轻人赶忙捡起来一看,只见一张标有几个轮轴的图上有话: 说是无仙似有仙,天边难觅在眼前; 仙人本是凡人化,行善虔诚感动天。 年轻人念完,大伙忙跪倒在地,向着白发长者打躬作揖,可是白发长者飘然无踪了。首事刘正魁是木匠主修人,挽拱设计样样精通,当年轻人念完立即从其手中抢过图纸,-看:“啊”,顿时豁然开朗,按照仙人指点,照瓢画葫芦,做了几部滚动轮轴平板拖车投入工地拖石头使用,不仅减轻了工匠们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由于有“仙人”帮助,大福桥修建的主体工程很快封龙口,但一些配套工程需抓紧建设而资金告竭。一天深夜,月光皎洁,首事黄嘉菊夫人一觉醒来,见丈夫不在床上,十分惊诧,忙披衣下床来到堂前,只见丈夫手拿水烟壶在陷入沉思。夫人关切地问:“先生,今晚你有什么心事呢?”黄老先生摇着头说:“夫人,我想起修桥的事就是困不得!正是千篙撑船一篙上岸,眼看冇得钱哒呢!”夫人说:“再捐嘛!”“唉!翁妈子呢!你还不晓得呢,为修桥我们募捐已走遍了邻近六、七个县,再往哪里去哦!”沉思一会,夫人同情心切,计上心来:“先生,去睡吧!我有办法!” 第二天一早,黄夫人召集十八首事的夫人开会,号召大家动员广大妇女再次捐赠。于是,大家取得共识,争相取下佩戴在身的金银首饰,拿着私房积蓄带头捐献。他们还克服“小脚女人”的困难,走村串寨,动员妇女捐款,后筹足千金,终助丈夫把大桥完工。 大家看:我身后的这些大青石护堤,尚存的“剪刀桥”,就是多年前妇女们用“剪刀钱”修建的,现成为当地美谈。 大家再看:大福桥的梭子礅看起来是多么秀美端庄,巍然挺立,前面不是说累损累修吗,怎么会值得一提呢?在这里还有一则美丽的故事。 原来,大福桥的基脚护挡梭子礅是方形的,山洪冲刷受力面大,多次被洪水冲垮。那又有什么人能攻下这一道难关呢? 年春,人们沐浴着新中国带来的新气息,满怀激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因战乱梭子礅被洪水毁后多年未修复,人们议举推选年近古稀的李松良先生(和平村人)为带头人。李老先生为了找出梭子礅易被洪水冲垮的原因,他四处奔波,走访名师巧匠,听取建议和意见。一天,由于劳碌奔波劳累不适,鼻涕不止,他不禁用手去擦。顿时灵感激发,把梭子礅设计成“鼻形状”的想法在他脑海里出现。他立即组织木匠做了一个模型,一个“上边窄扁,下边宽凸,周围圆滑”成一体的新护挡的方案被确定下来。于是,他不顾年老体弱步行九十华里去县城请来了一班能干巧匠抓紧施工,改革旧礅为鼻形状,终于成功实现了时代的跨越。 大家看:现在的梭子礅已经历了风风雨雨,惊涛骇浪60多年,至今仍完好无损。李松良老先生虽已作古多年,但他那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奋发有为的老黄牛精神至今在大福仍传为佳话。 大福桥不仅是一座便民桥,也是一座地名桥。年春,大福桥建成的消息传到县城,县令周文重亲临县场,见桥雄伟,各项事务有条不紊,遂提匾额:“功牟宝筏”,并捐金一百,为桥写记。 是年仲秋,梅山古国修了一座大石拱桥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嘉庆皇帝闻之亦喜,遂派大员前往考察。皇赐进士、道光皇帝与陶澍的老师黄崇光(年进士,今大桥人)受诣到大福,见大桥独特,乃中南几省唯一的全青石大桥,赞叹有余,捐金二十两。首事们见京城都来了父母官,遂提请写桥序一事,黄崇光欣然命笔:“桥工即竣,颜之曰,大福。” 黄崇光老先生的意思是说:桥建成后,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为此上书:“大福”二字。从此,大福地名便叫响开来。 年,罗绕典()中进士荣归故里,见桥虽为全青石结构,但题“大福硚”“硚”字用字有误,遂重题“大福桥”。为什么要重题“大福桥”呢?原来,罗绕典乃十八首事黄嘉菊的学生,罗荣归故里,老师自然高兴,为桥写几个字顺理成章。但罗绕典不写“硚”,而用木字旁“桥”又有什么寓意呢?对此,人们进行深入探究,愚窃认为原因有三: 一、自古无木不成桥。大福石拱桥虽为全青石条结构,石匠们功不可没,但挽拱成形乃木工们辛勤设计和建设而成,故从心胸豁达层面用“桥”字更妥。 二、镇桥之宝皆用木。那“宝”是指些什么呢?黄崇光在桥序碑中写道:桥的东面建造庙宇和佛像作为镇桥之用,一切布置都很完整。桥的东面所建庙宇就是现在的南岳殿和崇善寺(),都是用修大福桥剩下的木料而修建的(详见《崇善寺记》)。 三、写桥不用“硚”,朽木不可雕。做人心胸要开阔,要学会全面看待事物,善待人和事。当然佛像也是用坚实的木料雕刻而成。 说到做人心胸要宽阔,这里还有一则故事: 大福桥修建后,在“大福宫”门楣上有一幅对联乃首事黄嘉菊题: 课厥工只凭七载辛劳,不假神来搬石; 问斯水竟成一行坦道,始信愚可移山。 据前辈讲,此联原稿是: 课厥工只凭七载辛劳,不假秦皇搬石; 问斯水竟成一行坦道,毋须吴猛划江。 原来,吴家碑人怕影响他们的风水宝地虎形山,不同意在渡口处冻青树塘建桥。为此,曾打过大架。罗绕典修桥时已十岁有余,且祖父罗瑶宗也是大桥主修之-,对此缘由当然心知肚明,大桥既已胜利建成,为了地方的团结和睦,不致引起吴家碑人的刺激,罗绕典奉劝恩师采纳众议,将对联作了完善,且“石、江”修改为“石、山”更为贴切,对偶相符。十八首事义举建桥,感动上帝派神仙下凡,乃愚可移山,实为有典有故。 最后,大家请看: 我们面前矗立的这块大石碑,高达三米有余,是大福桥的主修碑。该碑主要石刻了十八首事带头捐款的丰功伟绩,她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四旧”险些锤烂,后被埋在地下35年,年大福桥第16次维修时,被人们提及才重见天日,还原历史。 大家往上看:这块碑记载“大清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孟月谷旦立”,据查修桥始末时期为“勒石于十八年春,告竣于二十年冬”,即此碑雕刻于年,立碑于年10月的一个好日子。 大福桥作为大福镇的地名标志,已家喻户晓。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惠民资金多万对连接大福石拱桥的防洪大堤进行加固,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秀美风光带。 一座古石桥,承载着多少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啊! 文澜塔与“印心石屋”摩崖 (作者:欧阳红焰)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在安化小淹镇、资江岸边的石门潭,南岸是石峰村,北岸为陶澍村,陶澍村原名叫陶家湾、青桑村等,因清两江总督陶澍出生在这里,后人为纪念他,故改名陶澍村。 文澜塔位于小淹镇陶澍村、资江石门潭北岸的石山嘴上,距水面高约二十米;通高24米,八方七层,全部用青条石砌成。塔南向第一层门楣上镶嵌汉白玉“印心石屋”碑,长1.2米,宽0.8米;题跋为“道光乙末嘉平月建”,落款为“御书赐之”临摩的道光帝赐嘉平月款“印心石屋”;南向第二层门楣上镶嵌青条石“文澜塔”碑。第四层至第七层义角悬铁铃三十二个,经过百多年的风吹日晒,大部分铁铃已脱落,现只存六个了。 文澜塔对岸的“印心石屋”摩崖位于小淹镇石峰村、资江石门潭南岸的乌龟崖崖壁上,有两处摩崖,距地面高约10米。位于西头的摩崖“印心石屋”,长3.3米、宽1.2米、字径0.6米,临摩的道光帝赐腊日款“印心石屋”;位于东头的摩崖“御书崖”,长约2米、宽0.8米、字径0.33米。经过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如今两处摩崖均已不太清晰,“御书崖”三字完全被草藤覆盖,“印心石屋”四字被好心人用白色颜料框起来,就醒目多了。 文澜塔与资江下游南洞庭湖的其他三座古塔一起合并申报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江下游南洞庭湖古塔”,“印心石屋”摩崖为安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处文物都是陶澍于年末出资修建,其来由颇为传奇。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安化县小淹人,曾任两江总督。陶澍在倡海运、改票盐、治江河、赈灾荒、肃吏治、焚鸦片、抵外侮、育人才诸方面治绩卓著,是湖湘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年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按惯例进京向道光皇帝述职,道光帝对陶澍在两江总督任内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非常满意,先后召见他了14次,并多次留于寝宫闲聊。 有一次,道光帝询问到陶澍家乡山水风光如何时,陶澍跟道光帝讲述了家乡安化的风物人情,更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家乡石门潭“三公抢印”的景致和故事: 老家在湖南安化小淹陶家湾虾公山下的资江岸边;资江流过家门约三里许,两岸石壁屹立,如大门一般,江中水清莹透砌,深几十丈,故曰石门潭,潭中有一大石头凸出水面,方正若印,人称“印心石”、又称“官印”;潭两岸有三座大山,俗称“鸡公山”、“蜈蚣山”、“虾公山”;山上岩石奇特、木树茂盛,山脚均朝向“印心石”伸入潭中,远望则成“三公抢印”之势,鸡公是陆上动物,下不得水,无法得官印;蜈蚣可以入水,但必从鸡公旁边过,害怕为鸡公所食,不敢抢官印;虾公得天独厚,水中自如,抢得官印(相传陶澍为虾公精转,夺得官印,才会入翰林,总理两江)。 陶澍还介绍“印心石”北岸岩石上有座水月庵,小时候曾随私塾先生的父亲在水月庵启蒙读书,小小年纪的他特别喜欢石门潭周边的景色,及“三公抢印”的故事,特希望自己成为“虾公精”抢得“官印”,走出安化,走向更远的地方,对国家、对人民、对家乡做更大的贡献。所以为水月庵取名“印心石屋”。 道光帝听后,尧有兴趣,问是“诗屋”吗? 陶澍说:是石屋,因在“印心石”旁,故得名“印心石屋”。 第二天,朝中军机大臣捧着道光帝亲笔书写的一幅“印心石屋”墨宝赐予陶澍,字高六寸左右,笔划苍劲,题跋“道光乙末嘉平月”,落款“御书赐之”;中加盖“道光宸翰”、“虚心实行”两方印。满朝文武都对陶澍非常羡慕。 不久,陶澍又被召见。道光帝问起赐字之事,陶澍忙啊头谢恩说:皇上亲笔题写匾额,是旷代的荣耀,我非常感谢。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宗曾用飞白字体为大臣苏易简题过“玉堂之署”,至今传为佳话,但那是翰林院公署,不是私人书室,因此我得到这真是少有的光荣。我朝康熙年间,皇帝也曾几次为臣属题字,如王士正的“带经堂”,宋荣的“清德堂”,他们都是呈蒙皇上题字而后建堂的,不像我是先有屋而得皇上题字的。 陶澍如数家珍似的举出许多皇上给臣下题字的例子,引得道光帝“龙颜大悦”说:“我的题字你将悬挂何处?” 陶澍说:“我幼时读书的“印心石屋”乃茅棚草舍,如今也离家17年了,那屋不知是否尚在,我当另建石屋,打算先刻字于石上。” 道光帝又问:“你说的石门是何人所建?”陶澍说:“石门潭南北两岸俱是高山,石脚横截过江,对峙如门,是天生的石门,不是人力所能为,石壁高的有七八丈。” “有那样大的石壁,还是把字刻在石壁上好,那应该要把字写大一点才好,前几天写的太小了,我大字比小字写得还好,再写一幅给你。” 第二天,道光帝又亲书“印心石屋”大字一幅,长九尺多,字高宽各一尺六寸许,题跋“道光乙末腊日”,落款“御书”,题首印“清虚静泰”、尾押“慎德堂御书宝”。 陶澍认为御书是稀世之宝,并且皇上为他一书再书,两幅并赐,真是莫大的荣耀。当年陶澍就命家人在老家总督府院内建御碑亭悬挂汉白玉“印心石屋”腊日款碑;并在当年他读书的水月庵旁建“文澜塔”,嵌汉白玉“印心石屋”嘉平月款碑于塔上,在对岸的乌龟岸崖壁上摩刻“印心石屋”腊日款四个大字,称其“御书崖”;同时还在他所到过的名胜之处勒石摩刻,以示荣光。 文澜塔建好后,在当地不但是一座纪念塔、还是一座风水塔,自建成起就与周边的城墙岩、印心石等山水融为一体;同时文澜塔正处于安化黑茶从资江起运,运销长沙、武汉、西北及俄罗斯、蒙古等地的“万里茶道”上,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万里茶道安化段的一个重要的航道航标。 何凤山墓 (作者:陈静) 朋友们,上午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名叫辛德勒的德国企业家,当他看到纳粹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时,他以雇工的名义开出了一份人的名单交给纳粹党卫军,把这些犹太人从集中营解救到自己的工厂,使他们幸免于难。有鉴于此,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不但赢得了奥斯卡金像,也使辛德勒的名字作为一种人性张扬的光辉形象随着银屏而传遍全球。可谁知道,中国也有个“辛德勒”,他就是前国民政府外交官何凤山。 何凤山,年9月出生在益阳县一个贫苦农家,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年考入长沙雅礼中学,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公费留学生,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开始外交生涯。年,任国民政府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领事馆总领事。 年3月15日,德国吞并奥地利,欧洲战云初现,危机日重。对于当地的犹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梦魇的开始。一个月后,第一批犹太人便被送进了集中营。何凤山目睹了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种种惨无人道的屠杀和迫害,他非常反感纳粹的做法,同情犹太人的遭遇。 根据当时希特勒制定的《纽伦堡法案》的规定,犹太人失去了自行离开德国的人身自由,如果要出国,必须持有目标国的签证才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签证只是外交官手下的一个小小印戳,但在那个阴云笼罩的非常时期,却意味着“生存或是死亡”。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连续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申请签证。在当时,一张签证就可以拯救一条性命,因此被称为“生命签证”。 当时西方各国拒绝为犹太人提供庇护,不接收犹太难民。对犹太人来说,遥远而陌生的中国绝不是一个理想的逃亡目的地。但如今,所有的国家都对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就在世界向犹太人关上大门之时,何凤山为犹太人签发了一份份“生命签证”,给了犹太人生的希望。 消息传开后,中国总领事馆门前立刻排起了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都来到这里,以求获得前往上海的“生命签证”,而何凤山大都如其所愿,帮助他们逃离欧洲,去了上海或者转道其他地方。 从年5月到年5月,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何凤山究竟给多少犹太人颁发过“生命签证”,目前尚难定论,但从犹太幸存者提供的护照原件上的签证号上,足以证明其事迹。据学者的考证,年6月时,签证号为多号,而一个半月后,签证号已超过1号。目前发现的签证中,最大的序列号为号,而这是年10月27日所签发的。由此可以认定,何凤山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至少也发放了不下0个“生命的签证”。一位犹太学者甚至认为,何凤山很可能是二战时解救犹太人最多的“国际义人”。 年,在上海虹口公园的“犹太难民纪念碑”揭幕仪式上,美国犹太社团领导人阿瑟·施奈尔拉比不无激动的说:“辛德勒的名单救了多人,而上海拯救了整个犹太社区数万人。”毫无疑问,二战前后来到上海的犹太人中,很多人持有的就是何凤山所签发的签证。 中国人熟悉的国际战士罗生特医生,这位“新四军中的白求恩”,就是拿着何凤山颁发的“生命签证”来到中国的。罗生特因纳粹迫害而于年从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获得签证来到上海,尔后又成为了第一个加入新四军的国际人士。另一个著名的外国医生,罗生特的同乡傅莱,也是在同一年来到上海的,据说他当时身上只剩下5马克。后来,傅莱几经辗转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投身于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之中。 年,何凤山结束漫长的外交生涯退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何凤山的义举不为人知。直到年9月,96岁高龄的何凤山在旧金山去世后,曾为《波士顿环球报》记者的何曼礼,她在报上的讣告中提到父亲曾在维也纳任总领事期间为犹太人发放过签证。美国犹太历史学家索尔听说后立即致电何曼礼,询问此事。随后,他们找到当年犹太人及其后裔,并觅得何凤山亲笔签证。至此,这段尘封了60年的历史终于为世人所知。 1年1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了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内容是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的事迹,而其中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同年10月,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正式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的称号。次年,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举行了隆重的“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先生纪念碑”揭碑仪式,石碑上的铭文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 不久,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一场名为《生命签证:正义与高贵的外交官》的纪念展,何凤山是其中惟一的一位中国外交官。由于拯救的犹太人最多,何凤山的照片被放在正中央,极为抢眼。 7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以色列“荣誉公民”称号。这是为感谢他在二战期间为数千名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发放“生命签证”而追授的荣誉。 世人不会遗忘勇敢、真诚与善良,历史也没有遗忘何凤山。正如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说的,“就像辛德勒一样,何博士的故事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他将成为一个让中国人骄傲的名字。他不仅是中国人的英雄,也是我们犹太人、西方人的英雄。”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7年9月25日,何凤山骨灰运回家乡益阳安葬。9月28日在风光秀丽的会龙山公园内举行了何凤山博士纪念墓地揭碑仪式。 何凤山陵园,座落在益阳市赫山区会龙山公园山顶南麓,像一只正在看世界的眼睛,由墓丘、墓围、广场、文化墙组成,占地面积近平方米。墓丘呈拱状,大理石砌就,上立墓背,上阴刻楷书“何公凤山墓”;墓围呈弧形牌楼状,汉白玉质地;广场为大理石铺就;在墓围的南边建有高3米的文化墙,象征着耶路撒冷的西墙;与墓志铭相对应的墓碑左侧的大理石上,刻着他生前自勉的诗句:“大造生才非偶尔,英雄立志岂徒然。而今愿集精与力,万里前程猛着鞭。”著名作家余秋雨为何凤山写的墓志铭中有这样的文字:“随其手也,千百家庭得以绝处逢生;随其笔也,沉溺之身攀上救命方舟;随其声也,域外人士惊识中华文明;随其形也,离乱生命重建人世信心。” 以色列原驻中国大使安泰毅这样赞颂何凤山的人道精神和正义品格:“人的生命是最神圣的。有一句名言说,救人一命就像拯救了一个世界。而何先生救了成百上千人,他可称得上拯救了这个世界。” 战争,让人性的丑恶放大到极致,让这个世界充满毫无尽头的黑暗,然而,总有那么一些如星星一样的微芒闪耀在这黑暗的天空里,才照亮世人前行的路。 赞赏 长按中科白癜风寒假专家会诊刘云涛做客CCTV品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