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的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2/8582703.html NO.1 这是一张摄于年的照片,照片下有备注着:医院的同事们合影。医院创建初期,倪尔生曾是医院唯一的医生,照片中多萝西娅是他的女助手兼护士,所以他不得不亲自为中国护士提供培训。照片中的几位男子身着清末最流行的“长袍马褂”,这是一种既正式又隆重的穿法。那年正值信义医疗事业在益阳开端,透过照片可以看出大家的心情都很愉悦。 NO.2 在医院排队等待治疗的病人,这些患医院的长条凳,当倪尔生准备拍下这一刻时,人们都不约而同的朝着照相机镜头的方向看过来,而地面左角的一个痰盂也拍进来,这是医院要开始遵循新的文明制度了。 NO.3 一张记录着清末益阳家庭的徒迁中的全家福,在特制的独轮车上满载着人和物品、几布袋衣物和竹篮几乎就是这个普通穷苦家庭的所有家当,传教士咔嚓的这张照片,很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全家福,历史就是这么神奇,谁会料到一百年后还能看到他们遗留下来的的照片和表情呢? NO.4 育婴堂的女童和挪威女主事合影。照片中可以捕捉到很多信息,上面的37个女童大部分年龄在4-9岁左右,从每个人的相貌来状态上看,人越早熟说明越表明社会的艰苦,这些幼童年龄都不大,拍照时双手叉腰却显得很富有个性。 NO.5 一位盲人和装木制义肢的残疾人的合影。 NO.6 这是信义中学建校后第一届师生的毕业合影,摄于晚清的最后几年,一百多年前在中国受教育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比现在的博士生还要稀罕,过去要受这样的教育,一定有个殷实的家庭,因为读书有很大的开销,一般普通家庭的孩子是送不起学堂念书的。如果画面中这些人还有活着的,那现在年龄至少要在岁以上,但他们肯定是有后人在世的,照片中有精确的相貌,或许可能通过这些照片就可以发掘道上面某一个人的后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会找到很多闻所未闻的故事,说不定还能补足很多历史的空白。 NO.7 从清代起,湖南商界就有“金湘潭、银益阳”之称。乾隆时期,外地商人来益阳采购土特产品和运销手工用品的甚多,民国时期则更为盛起。老益阳人口中有句:“三里桥的锅,夏鸿泰的伞,曾永顺的笔不用港”(益阳话gang),体现的就是益阳三里桥的锅是很有名,稍有遗憾,拍摄者没把三里桥街市上有名的锅拍进去。 NO.8 这张照片留下的是一段悲伤的故事,照片中这位中国妇女是挪威传教士倪尓生家族聘请的家庭保姆何女士,左一站立的女孩是她的女儿,她怀抱的是倪尔生的两位孙女(左一是百丽女士),百丽女士和她的几个兄弟姐妹的童年都是何女士照料,他们也亲切称呼她为何妈妈,一个善良的传统中国女人,勤恳做事,服务于她的主顾。但是某个冬天,天气奇寒,何妈妈在屋内烧煤炉取暖,由于屋内太过密封,第二天连同她的女儿和厨师三人不幸全部遇难。 NO.9 这是一张让人感觉到温暖的照片,画面中八个女童笑的都很自然,看不出有丝毫的摆拍和做作的样子,后面那位羊角辫女孩还在拨弄着前面女童短发,很显俏皮,其他女童互相肩搭肩,仿佛在告诉大家她们就是亲密的一家人,在民国的那些日子,这帮生活在信义育婴堂的女童们携手相持,享受着她们自己的小确幸。 NO.10 照片上身穿长袍马褂手拿礼帽的是新郎,旁边那位双手持花是他即将过门的新婚妻子,围观的亲朋好友围在这对新人旁边,大家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按照中国的婚姻习俗传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门当户对是传统婚姻最重要的挂念,过去的包办婚姻极为盛行,子女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起重要作用的是媒人,大多人家的姑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抛头露面“”,在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俗下,男女只有在大婚当天才第一次互相看到对方的面容,照片里这位羞语低头的新娘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 NO.11 信义小学堂(现桃花仑小学)的小学生在户外嬉闹玩耍。 NO.12 年7月,湖南全省38个县市受水灾,溃堤烷,受灾面积.15万亩,垸.08万亩严重受溃,.19万人受灾,淹死人,损失稻谷.4万担,房屋、牲畜、财产损失无法计数。图为益阳市区第一施粥场拍摄现场。 NO.13 这是一张驻扎益阳的国民党军人合影,拍摄的时间和地点已无法考证,从照片中军装看应当为民国30-40年左右,应当为抗日战争初期的着装。照片中军人们的装备齐全、军容军貌整齐,起码是国军正规军编制。合影在中国是很讲究主次尊卑的,尤其在军队,都清楚自己站什么位置,所以领导基本都在最中间,第二排中间的肯定是这支部队的主官,他左边那位女士应该就是她的夫人了,有意思的是,第二排左边副官模样的军人为避嫌,自己独自一个站在离主官夫妇稍远一点的地方,这张照片的选址是拍摄者们经过精挑细选的,照片构图整体很和谐且富有含义,人物后面的群山峻岭象征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许拍完这张照片后他们的就要奔赴抗日的最前线去杀敌救国,多么有意思的一张合影,还能留下无穷的想象给后人们。 NO.14 年8月16日,瞽(gu)目学校中正进行户外运动的盲童们,本张照片曾在北欧传教士杂志中获奖,信义教会的除了在益阳进行宗教传播,另外一项工作就是发展慈善救济事业,信义瞽目院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残疾人福利院,主要还是招收7-15岁的盲童,提供食宿,做手工活,每天唱诗祷告,星期天还有牧师来学校讲课。针对盲童以前缺少体育锻炼和幼年时期所受穷困和虐待,瞽目学校特别注重学生体质锻炼,健康意识较强。大部分信义瞽目学校的盲童们在毕业后,都可以有职业或能自主或能半自主谋生,获得一技之长。 NO.15 美国牧师镜头下全家福,时间为民国初,年纪最长得那位遗老刚剪去那条辫子,手持扇子显然是位老书生,这一张体现了益阳农村一个大家族的聚居场景,门上还贴着春节时候的对联和门神,这些习俗在中国被看是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家庭和睦象征。 NO.16 年,安化妇女带着孩子在锤石头。当时修建公路和房子需要细小碎石头,一般闲暇时候,很多当地人都会山上砸碎石挣零用钱补贴家用,尤为穷苦家庭的妇女儿童较多。 NO.17 拍摄于益阳老街瓦罐铺的照片,也是美国牧师的作品,很生动抓拍到买卖双方的表情细节,很值得细细品味当时的商业氛围,旁边一副本地产的竹篾凉席也很是抢镜。 NO.18 信义中学的挪威教师夏义可与学生合影。也许有很多老益阳知道他的传奇,这位挪威额前游泳、田径国手,多次参加奥运会,年受到信义会派遣来到中国,在湖南一呆就是22年。他多次长沙益阳等地开办免费游泳训练班,普及游泳运动,将欧美规范的技术动作教授给湖南人,年,挪威信义会派他到益阳信义中学当校董,他教体育,教物理,教英语,把自己的知识和热情都给了学生。他住在一幢简单的平房里,把多余的薪金都拿出来,帮学校添图书、添仪器。洞庭湖发生水灾,他就受命去赈灾慰问灾民。何凤山先生曾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这位国际友人夏义可,不幸的是,年5月29日,他在给学生上游泳课示范潜水时,不幸资江河里溺水而亡,令人惋惜,当时的益阳民众还有为夏义可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葬礼,为此而纪念他,连湖南省教育厅厅长也来为其守灵,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国际友人。 NO.19 来中国孩子书上的一张图画,展现的是桃花仑教堂大门,门前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中国老人抽着烟袋正在离去,门口一位小女孩站立,而大门上几个孩子头像显露出来了,门边两联书写:“信者得救,义者必生”,无疑这是一张很具煽动性的海报,在旧时的益阳其寓意不言而知。 No.20 湖南信私立信义中学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摄影,民国二十六年5月,地点就是在今益阳市一中综合楼后的长坡上。民国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的时代,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在社会上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这张大合照就可以看出很多有意思的店,前排就坐的基本是学校董事和老师,当地军政人员就坐两边,甚至级别较低军人的在左后方站立,老师们后面站立的是信义童子军,信义女中的学生则统一在山坡上排开站立,民国时期的合照就是这样看起来都非常轻松和自然。 NO.21 年冬,日军收缩撤出益阳时,这位日军军官还和益阳儿童合影,体现日军“中日亲善”的政策,这种把戏却掩盖不了其侵略野蛮的本质,身后就是夏天被日本飞机炸毁的七公庙正殿废墟,其后是七公庙后殿。 NO.22 年3月,益阳县三青团干事和传教士的合影,三民主义青年团系中国国民党下属的青年组织﹐简称"三青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下﹐各地爱国青年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建立起许多团体,抗日战争后期逐渐在特务分子控制下成了国民党统治的工具,时任中国实际最高统治的蒋介石和其夫人因为信奉基督教,挪威信义会传教士和益阳当地军政人员也保持比较好的私人友谊,只是谁也没料想这种友谊在五个月后不复存在,国民党政权全面败退,益阳和平解放。 展示给我们面前的这些影像,无疑是益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过程中一段重要的视觉记录。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相册构成历史叙事的一部分,令历史更为鲜活写实,向影像保存者、分享者和向历史的创造者们致敬! 注:(以上影像资料No.7、No.12取自陈先枢编著的《老照片中的长沙》,No.15、No.16、No.17源于美国福音教会牧师私藏,No.18、No.21收集于网络。其余均为挪威礼百丽女士及其家族提供,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原创及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yangzx.com/yyszx/7552.html |